流行病学题库(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5:50: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八章 真实性与因果推断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水平的变异不可能来源于以下哪个方面: A.个体真值随时间改变 C.抽样方式误差 E.测量者记录误差

2.以下关于研究真实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研究的真实性反映了结果随机误差的大小 B.内部真实性高的研究结果结论外推具有普遍性 C.外部真实性回答了一个研究本身是否真实或有效 D.真实性的反面是研究误差, 主要是系统误差(bias) E.真实性好的研究能反映研究对象及目标人群的真实变异 3.流行病学中病因推断的性质是: A.分析流行病学的指导框架和评价准则 B.流行病学的一般思维方式和逻辑方法 C.医学研究中因果关系的逻辑标准 D.预防医学或公共卫生的逻辑思维框架 E.人群研究的一般思维方式和逻辑方法 4.流行病学三角包含的三大因素是

A.宿主、环境和病原体 B.机体、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 C.宿主、环境和病因(致病因素) D.遗传、环境和社会

E.遗传、环境和人群

5.疾病因素模型将因素分为如下两个层次

A.生物学因素和非生物学因素 B.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 C.可预防因素和不可预防因素

D.外围的远因和致病机制的近因 E.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6.病因网(络)模型的主要优点是 A.涉及的病因链较多且相互交错 B.涉及的因素清晰具体且系统性强 C.没有确定必要病因的困难 D.没有确定充分病因的困难 E.涉及因素具体且可操作性强 7.静脉注射吸毒是艾滋病毒感染的 A.直接病因 D.必要病因

B.间接病因 C.同机制有关的近因E.充分病因

B.假设演绎法和Mill准则

B.仪器标度或精密度差 D.环境因素改变

A.求同法 D.共变法

B.差异法 E.剩余法

C.同异并用法

12.暴露与疾病由于有共同的原因而产生的关联是 A.偶然关联 B.继发关联 C.间接因果关联 D.直接因果关联

E.统计学关联

13.病因判定标准中哪些是必需的? A.前因后果和终止效应 B.前因后果和关联的合理性 C.广义关联强度和关联的可重复性 D.广义关联强度和关联的合理性 E.前因后果和广义关联强度

14.下列研究设计类型因果论证强度由强至弱的排列正确的是

A.随机对照实验, 单组时间序列实验, 多组时间序列实验,无对照前后比较实验

B.随机对照实验, 病例对照研究, 嵌套队列中的病例对照研究, 生态学研究

C.前瞻队列, 嵌套队列中的病例对照研究, 新病例病例对照研究, 横断面研究

D.历史队列研究, 前瞻队列,新病例病例对照研究, 横断面研究的

E.实验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信息偏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无差异错分偏倚因其错误分类与研究分组无关, 故不需要控制。

B.差异错分偏倚因其错误分类与研究分组有关, 故需要控制。

C.差异性信息偏倚通常来源于回忆偏倚和调查者偏倚。 D.无差异偏倚通常是分类标准误差造成的。

E.盲法收集信息是控制信息偏倚的有效且实用的方法。 2.关于混杂因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混杂因素是观察结局效应的危险或保护因素 B.混杂因素存在时一定干扰研究的真实性

C.混杂因素的效应可以通过配比、随机化、限制等方法消除 D.混杂因素是判断是否存在混杂偏倚的唯一标准 E.混杂因素可以通过增大样本量控制 3.病因的生态学模型包括 A.病因网络模型

B.流行病学三角C.疾病因素模型

D.轮状模型 E.病因链 4.流行病学中的病因是指 A.外围的远因 5.Mill准则包括 21

B.病原微生物

C.危险因素

D.致病因素的总和

E.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8.病因研究的主要推理方法包括 A.提出和验证假设的方法

C.科学实验四法 D.一般演绎方法 E.猜测和求证方法 9.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成立,则

A.假设可能成立B.假设必定成立 C.假设尚不能成立 D.假设本身难以推论

E.假设尚待更多证据

10.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不成立,则 A.先行条件不成立 B.假设不成立 C.先行条件和假设均不成立 D.以上均有可能

E.假设尚待更多证据

11.有对照(比较)组的研究,其共同的逻辑学基础是

A.求同法 B.类推法 C.求异法 D.共变法 E.排除法 6.要判定为因果关联,除统计学关联外尚需确定的是

A.时间顺序 B.关联强度大小 D.有特异性

C.无三大偏倚

E.无随机误差

(三)名词解释 1.internal validity 2.selection bias 3.risk factor 4.information bias (四)问答题

1.简述因果推断的标准。

2.论述因果关联研究中混杂偏倚引起的假关联,并举例说明

3.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不成立,能不能否定假设?试举例说明。 4.如何认识Mill准则的应用?

5.从疾病的因素模型来看,流行病学研究的危险因素多为哪一层次的病因,特点是什么?请简要举例阐述研究该层次病因的意义。

第九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一)单选题

1.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取决于

A.传播途径的特点,对人群采取的防制措施 B.传染源数量的多少及其活动范围

C.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染途径的特点,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D.传染源的数量,人群中易感者的比例,预防措施的效果 E.以上都不是

2.病原体能够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被称为 A.致病力 B.侵袭力 C.传染性 D.毒力

E.抗原性

3.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称为 A.传染期 B.潜伏期 C.隔离期 D.非传染期 E.以上都不对 4. 节肢动物自吸入病原体至能够感染易感者,需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阶段后,才具有传染性,所需的这段时间称为:

A.外潜伏期B.传染期 C.前驱期 D.非传染期 E.潜伏期 5. 传播途径是指:

A.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 B.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的过程

C.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途径

D.病原体侵入易感者的过程

E.以上都不是

6.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

A.传染源不断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过程 B.病原体沿—定传播途径扩散的过程 C.易感人群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发病的过程 E.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不断繁殖的过程 7.下面各项陈述,何者不适于解释传染病水型流行

A.在水源易受污染的地区多发 B.疾病的发生与冬季关系很大 C.疾病的发生与职业和性别无关

D.多次爆发时流行曲线可能不只—个高峰

22

D.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新旧疫源地的过程

E.对污染水源采取措施后流行即可停止 8.传染源是指 A.体内有病原体的人

B.体内有病原体的人和动物C.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的人和动物

D.休内有病原体繁殖并排出病原体的人 9.传染期的意义 A.确定消毒时间的长短 C.推断受感染的时间 D.作为应急接种的参考

E.推断致病因子

10.经空气传播的疾病的流行特征是 A.疾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关,多见于冬春季 B.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C.在未经免疫预防接种的人群中,发病率呈周期性变化 D.儿童多发

E.以上都是

B.病人所在地

E.以上都不是

11.疫源地是指 A.传染源所在地

C.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 D.存在病原体的地区 12.疫源地的消灭必须满足

A.传染源被移走或消除了排菌状态

B.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

C.所有易感的接触者经该病最长潜伏期观察,未出现新病例或感染

D.A十B十C 13.人群易感性是

A.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的 B.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可以波及到的范围 C.病原体从受感染的机体排出后,再侵入易感机体前在外环境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D.体内有病原体繁殖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E.以上都不是

B.确定病人的隔离期限

E.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E.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易感受的程度 14.对于急性传染病接触者,采取检疫措施的时间是

A.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B.最后接触之口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短潜伏期 C.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 D.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 E.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15.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

A.潜伏朗

B.临床症状期

C.传染期

D.病人痊愈或恢复所需时间

B.传染病报告

E.归口报告

E.病情轻重 C.转归报告

23.消毒是清除或杀灭停留在外界环境中的 A.细菌

B.细菌芽胞 C.病毒 D.微生物

B.疫源地消毒

E.化学消毒

E.病原体

24.饭店的碗筷,每次用后都进行消毒,这是 A.终末消毒

C.随时消毒

D.预防性消毒 (二)多项选择题 1,疫源地被消灭的条件为

A.传染源被移走或者不再携带病原体 B.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

C.经最长潜伏期后,易感者中无新病例报告 D.经平均潜伏期后,易感者中无新病例报告 E.经最长传染期后,易感者中无新病例报告 2.对接触者的预防措施包括:

A.医学观察 B.留验 C.应急接种D.药物预防E.住院隔离 3.对易感者的预防措施 A.免疫预防 B.药物预防

B. 3小时内 E. 12小时内

C. 5小时内

D.报告登记 E.体检 4,我国法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是

A.鼠疫 B.霍乱 C.炭疽 D.伤寒 E.副伤寒 5,目前我国规定的国境检疫传染病是

A.流行性感冒 B.霍乱 C.鼠疫 D.回归热 E.黄热病 6,目前我国规定的监测传染病是

A.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

B.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登革热、艾滋病 C.疟疾、流行性感冒、霍乱

D.鼠疫、流行性感冒、回归热、艾滋病 E.霍乱、天花、流行性感冒、登革热 F.伤寒、流行性感冒、回归热、霍乱 7、WHO提出的扩大免疫计划,以预防 A.白喉、百日咳、破伤风 C.脊髓灰质炎 D.肺结核

B.麻疹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针对疫情存在时的措施

C.个人防护

16.发现传染病时按规定应首先做出哪种 A.诊断报告 D.订正报告

17. 在城镇,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应在多少小时内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县(区)卫生防疫机构 A. 2小时内 D. 6小时内

18.在农村,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在多少小时内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卫生防疫机构 A.6小时内 B.12小时内 C.24小时内 D.36小时内 E.48小时内

19.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最确切的含义是 A.针对疫情出现后的措施 C.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D.指疫情未出现时,针对病原体可能存在的实体或可能受病原体威胁的人群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E.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20.预防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是

A.患病率 B.发病率 C.病死率 D.保护率 E.阳性率 21.在疾病的预防措施中,EPI是指

A.流行病学B.流行C.预防接种D.扩大免疫计划E.被动免疫 22.目前在全世界已消灭的疾病是 A.麻疹

B.鼠疫C.天花 D.霍乱

E.血吸虫病

8,我国儿童计划免疫使用的疫苗包括

A.卡介苗 B.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C.百白破混合制剂 D.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E.乙型肝炎疫苗

(三)名词解释

1,病原体(pathogen) 7,全球扩大免疫规划(EPI) 13,预防接种(vaccination)

2,宿主(host) 8,群体免疫力(herd immunity) 14,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 3,病原携带者(carrier) 9,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 15,冷链(cold chain) 4,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10,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 16,留验(modified quarantine) 5,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11,消毒(disinfection) 6,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12,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infection) (四)问答题:

1,简述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2,简述计划免疫在疾病预防中的意义与作用 3,简述疾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4,简述传染病预防的方针策略 5,简述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23

第15章 筛检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筛检,以下哪一说法不正确: A.为了发现罕见的疾病

B.所筛检的疾病是危害人群健康的严重疾病

C.一旦筛检发现可疑病例,有确实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措施 D.对所筛检的疾病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E.于筛检的方法不应给群众精神与身体的伤害

(2)在糖尿病的筛检方案中,A医师将餐后血糖水平定为160mg/100ml,而B医师将餐后血糖试验定为140mg/100ml。这就意味着:

A. 前者的灵敏度比后者高 B. 前者的特异度比后者高

C.前者的假阳性率比后者高 D. 前者的假阴性率比后者高 E.前者的阳性预测值比后者高

(3)为了提高某筛检试验的阳性预测值,可采取: A. 增加筛检的次数 B. 减少筛检的次数 C. 选择高危人群

D. 对筛检阳性者进行更仔细的诊断 E. 与其它试验方法联合使用

(4)生长缓慢的肿瘤与生长迅速的肿瘤,对于筛检试验可能会导致:

A. 领先时间偏倚 B. 病程长短偏倚 C. 选择性偏倚 D. 错误分类偏倚 E. 信息偏倚

(5)从1990年至2000年,用某筛检试验方法对某病进行筛检。在这段时间该病的患病率增加了一倍,试问这种筛检试验方法的哪一特征因受到患病率的影响而发生相应改变: A.灵敏度增加 B. 特异度增加 C. 领先时间增加 D.阳性预测值增加 E. 阴性预测值增加

青光眼病人的眼压约在22~42mmHg范围,非青光眼病人的眼压约在14~26mmHg范围内,根据这些资料,可以认为: (6)将筛检标准值定在下列哪一个范围较合适: A.22~42mmHg B.22~26mmHg D.26~42mmHg 异度的关系为:

A.灵敏度较好,特异度也较好 B.灵敏度较差,特异度也较差 C.灵敏度较好,特异度较差

D.灵敏度较差,特异度较好E.无法判断

(8)如果将筛检标准值定为26mmHg,可以认为灵敏度与特异度的关系为: (三)名词解释

(1)筛检 (2)筛检试验 (3)真实性 (4)似然比 (5)可靠性 (四)简答题

24

C.14~22mmHg

E.15~42mmHg

A.灵敏度较好,特异度也较好 B.灵敏度较差,特异度也较差

C.灵敏度较好,特异度较差 D.灵敏度较差,特异度较好E.无法判断

(9)采用两项筛检试验串联使用,可以使筛检试验的哪一特征增加:

A.灵敏度增加 B.特异度增加 C.领先时间增加 D.阴性预测值增加 E.患病率增加

(10)采用两项筛检试验并联使用,可以使筛检试验的哪一特征增加:

A.灵敏度增加 B.特异度增加 C.领先时间增加 D.阳性预测值增加 E.患病率增加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筛检,以下哪些陈述是正确的。 A. 所筛检的疾病有可识别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B. 对于筛检计划必须要考虑它的成本与效益问题 C. 对筛检阳性者,有确实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措施 D. 筛检是用来发现人群中的病情严重的病人 E. 用于筛检的方法能够被群众所接受 (2)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的不同在于:

A. 筛检试验的受试对象是健康者,诊断试验的受试对象是病人

B. 筛检试验简单、便宜,而诊断试验往往复杂、昂贵 C. 筛检试验是用来识别病情的病人,诊断试验用来识别病情重的病人

D. 筛检试验阳性者要做确诊,诊断试验阳性者要做治疗 E. 用于筛检的试验的易于被健康者接受,而用于诊断的试验能够被病人接受

(3)影响筛检试验可靠性的因素有: A. 受试对象受检时所处的生物学周期 B. 检验人员做试验时所处的生物学周期 C. 受试对象的性别 D. 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 E. 测量仪器的稳定性

(4)采用两项筛检试验串联使用,可以使哪指标增加: A.灵敏度增加 B.特异度增加 C.阳性似然比增加 D.阳性预测值增加 E.阴性预测值增加 (5)采用两项筛检试验并联使用,可以使筛检试验的哪一特征增加:(A、C、E)

A.灵敏度增加 B.特异度增加 C.阴性似然比增加 D.阳性预测值增加 E.阴性预测值增加

(7)如果将筛检标准值定为22mmHg,可以认为灵敏度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