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推广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技术的关键措施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6 2:41: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大力培育马铃薯协会和经纪人

要强化市场信息意识,引导农民创建产业化经营服务组织或各种马铃薯协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培育、扶持一批善经营、懂管理的马铃薯运销户或经纪人,建立马铃薯营销网络,促进产销衔接,推动当地马铃薯生产。

四、加大马铃薯新品种试验示范力度、培育科技示范户

科技人员在积极引进新品种的同时,在每个生产村选择责任心强、有经营头脑、善于钻研的马铃薯种植户3~5户,重点进行技术扶持,培育成科技示范户,发挥对当地马铃薯生产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及相关新技术

各级马铃薯科技人员要按照无公害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精心指导,要强化农民的科技意识,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要示范推广有机生物肥、有机生态无土栽培、反光膜、遮阳网、生物农药等先进实用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同时要加大全程机械化作业推广力度,要引进优质、高产、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科学防治病虫害,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9]。 三、保障措施

(一)实施发展规划。各市州要按照省发改委制定的《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结合当地实际,综合原料集散、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等基础条件,建设比较稳定的商品生产基地、原料供应渠道和加工流通体系,形成生产、加工与流通紧密结合的产业链,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二)加大政策扶持。重点加大对种薯繁育的财政支持和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各级财政都要加大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省财政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用于脱毒种薯繁育和贮藏体系建设。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向马铃薯产业倾斜,以贴息方式支持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扩建。对带动基地农户增收效果突出,自筹资金建设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可以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省发改委、省扶贫办要依托以工代赈和扶贫产业化资金项目安排,加快标准化专用型基地建设。省环保局在环境保护专项中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项目。相关部门要加强扶持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金融部门要加强金融服务,灵活运用贷款品种,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对信誉好、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骨干企业予以授信,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证券监管部门要帮助基础好的加工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做大规模。

(三)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生产、推广技术、提供信息以及开拓市场方面的作用。继续抓好国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试点工作,省列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资金,要把扶持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作为重点之一,努力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调整充实省马铃薯产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在协调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反映行业意见,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四)加强产品研发。要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作用,重点支持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终端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研发,强化科技支撑和自主创新能力。对产品研发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专家给予奖励。重点龙头企业要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系,建立技术依托,实现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五)争创知名品牌。要实施品牌战略,在不断扩大现有品牌市场地位的基础上,加大对“甘肃马铃薯”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甘肃名牌产品”称号的马铃薯企业,由省政府通报表彰并给予奖励。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生产基地、加工产品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和监管;加工、营销企业要改进产品包装,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打造“甘肃马铃薯”市场品牌。

(六)加强组织领导。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省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规划编制、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组织发展等日常管理工作。省统计局要根据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改革统计调查制度,提供信息服务,为宏观指导提供依据。省经委要积极协调铁路运输部门安排运力,确保马铃薯产品销售渠道顺畅。省直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马铃薯产业摆在重要位置,马铃薯主产区更要把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要解决马铃薯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马铃薯生产发展趋势、市场信息、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预测,把服务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增强马铃薯产业抵御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10]。

1、加强组织领导。县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马铃薯产业的组织协调。各乡镇建立健全乡镇马铃薯产业协会及村社分会的组织机构,指导规范运行,积极开展规模基地建设。联系乡镇县级领导,督促指导联系乡镇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继续将马铃薯基地建设面积和订单量,全部纳入乡镇、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考核奖惩,激励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2、强化服务措施。各乡镇、有关部门和龙头企业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强化服务,提高产业效益。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马铃薯产业服务队,分片包基地开展全面服务。农业部门严格监管种薯质量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加强种薯和商品薯调运检测检疫,负责抓好马铃薯良种繁育、收贮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农机部门要组建服务队,开展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收获服务;公安交警、交通、运管、农机、水务、金融、财税等部门要完善支持马铃薯生产、流通和加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通道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马铃薯产业开发扶持力度;工商和质监部门负责马铃薯市场的管理和规范。

3、加强政策扶持。完善马铃薯种植优惠政策,从良种补贴、水利灌溉、农机具补贴和项目支持等方面予以扶持,确保马铃薯产业良性发展。制定农业技术人员考核办法,对抽调参加马铃薯服务队的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奖惩,鼓励科技人员带职带薪、带项目参与马铃薯产业开发,领办马铃薯科研企业或加工营销企业,承包科技推广和基地建设任务,直接为生产服务、为企业服务[11]。

要采取“抓加工,确保企业、薯农双方共赢;抓交通,确保运输通畅;抓营销,拓宽销售渠道;抓种薯贮备,确保良种供应;抓良种繁育,增加良种供应;抓统计,全面掌握马铃薯产量;抓规划编制,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等七大措施[12]

一是大力宣传马铃薯加工营销工作,确保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二是涉及马铃薯加工营销的县级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做好加工企业收购马铃薯的协调服务,为马铃薯加工营销创造优良环境。三是加工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优质优价收购鲜薯,不向薯农打“白条”。四是按照每吨10元的标准对销售到凯宏、

普惠两家加工企业的马铃薯营销大户进行奖励。五是成立马铃薯营销工作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乡镇马铃薯加工营销工作进行跟踪督查,并根据年初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六是结合实际,不断总结营销经验,促进全县马铃薯加工营销水平不断提高[13]。

一是高度重视,抓各项服务工作。成立了以农牧、发改、公安、科技、招商、统计等相关涉农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场开发领导小组,把马铃薯销售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扑捉市场信息、开拓鲜薯外销市场、扩大加工收购、为马铃薯销售和加工提供指导和服务,促进马铃薯外销和加工。

二是加大力度,开拓鲜薯外销终端市场。由县上组织成立3个终端市场调研小组,每组3人,农牧局1人,销售大户2人。第一组赴内蒙、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第二组赴山东、河南、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等地;第三组赴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调研开拓终端销售市场。并对能在一个月内建立5个以上较大规模终端市场直销点的组织和个人奖励1万元。

三是规范市场,提高品牌效应。要求各销售网点树立商标意识,统一用印制有“西吉马铃薯”、“绿色基地”、“无公害产品”字样的包装袋包装。逐步规范市场品牌,向外推介和提高“西吉马铃薯”的知名度。

四是加大窖贮,进行反季节销售。动员培训农户,采取科学手段,提高马铃薯窖藏技术,加大马铃薯窖藏保鲜数量和时间,进行反季节销售,缓解集中上市价格低、销售难的问题。

五是发挥经纪人作用,提高对外销售能力。组织马铃薯中介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外地客商、贩运大户座谈会,分析当前马铃薯外销市场趋势,结合实际,共商马铃薯市场销售对策,提高马铃薯外销数量。

六是强化信息服务功能。力争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发布西吉马铃薯宣传广告,吸引外来客商。同时通过网络为鲜薯外销大户和客商提供信息服务,利用农信通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向农户通报马铃薯市场行情,促进马铃薯销量和价格得提升。

七是制定优惠政策,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对贩运大户、经纪人月平均外销鲜薯500吨或是月收购额达到40万元以上的,政府给予适当奖励,加工企业收购原料在1万吨以上的给予贷款贴息。

八是建立绿色通道,保障销售加工渠道畅通。县上在马铃薯加工销售期间,建立绿色通道,适当放宽对拉运鲜薯车辆的管理政策,确保马铃薯销售期间车辆充足,道路畅通。对部分三粉加工企业放宽限制政策,促进鲜薯加工[14]。 一是按照产业区域化布局,科学规划。划分高山、二半山、雅砻江沿线三个区域着重发展高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和菜用型马铃薯。

二是立足新农村建设,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认真实行行政和技术“双向”负责制,建立了相应激励政策措施,马铃薯主产乡镇定计划、定任务、定措施做好促销工作。 三是依托优势、扩大基地,优化生产布局。 四是培育中介服务组织,提高组织生产程度。

五是强科技、重措施,走科技兴薯之路。建立以县农业局良种推广为中心的三级科技服务体系,为全县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提供有力保证。 六是强化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确保销售顺畅。 七是严格加工企业市场准入,控制生产污染。

八是强龙头,用工业发展的理念来推进全县马铃薯产业化工程的实施。全县各类薯类加工企业及小粉坊发展到20多家,年加工精粉能力达4万吨以上,企业对马铃薯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