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整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6:28: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即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 ·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一定的规格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基于生命周期的开发方法

如瀑布法、快速原型法、迭代法、螺旋法等。 瀑布开发方法

最大特点就是阶段间严格的顺序性和依赖性,二是推迟程序的物理实现。瀑布方法简单,易理解,易操作,它迫使开发人员遵守规范的方法和步骤,消除了系统开发的随意性,并且每一阶段对完成的文档进行严格审查,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系统的质量。 原型开发方法

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在限定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法构造一个系统原型,使用尽早看到未来系统的概貌,在系统原型的实际运行中与用户一起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不断完善原型,使它逐步满足用户的要求。

需求的采集和细化→快速设计→建造原型→客户评价原型→针对原型完善需求→(循环?)→生产样品

原型方法的优点:一是增进了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启迪和发掘用户的真实需求。二是用户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随时提供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帮助开发者认识用户的真正需求。三是降低开发风险,因为更有效地辨认用户需求,减少了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误解,避免了较大偏离情况的发生。四是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尽早验证系统架构、关键算法、人机交互等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迭代开发方法

迭代方式有两种,增量迭代和进化迭代。

增量迭代是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多个小型的、功能相对独立的小项目(如子系统),被称为一系列的迭代或增量。每一次迭代都包括了一个完整周期,每个迭代周期完成一个增量,然后将他们集成。

进化迭代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迭代周期是对上一次迭代的演化和完善。 螺旋开发方法

在每个迭代周期中加入风险分析则产生另一种过程模型:螺旋模型。核心意图是将系统建设的生命周期分解为多个周期,多次开发完善系统原型,通过每个周期的风险分析,实现整个系统的风险控制。

过程模型: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工程实施→客户评估与下一步计划 敏捷开发方法

是一系列轻量的过程模型的总称,它们致力于在无过程和过于繁琐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平衡,以不多的步骤过程获取较满意的结果。 敏捷过程的主要思想:

1. 个体和交互胜过过程和工具

2. 可以工作的软件胜过面面俱到的文档 3. 客户合作胜过合同谈判 4. 响应变化胜过遵循变化

敏捷过程有许多代表模型,如极限编程(XP)、自适应软件开发(ADP)等,其中以极限编

程最完善也最具有代表性。 敏捷过程的特点: ? 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更快速、更敏捷的反应特性。 ? 在快速同时能够保持可持续的开发速度。 ? 能较好的适应商业竞争环境下对小型项目提出的有限资源和有限开发时间的约束。

基于开发技术的开发方法 结构化开发方法

采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从层次的角度,自顶而下地分析和设计系统,即抽象与分解。 基本思想:模块化、层次化

结构化方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

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编程三种技术组成在一起成为结构化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是由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OOP)发展起来的。 OOP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四点: 1. 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是对象。

2. 对象之间有抽象与具体、群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等几种关系,这些关系构成对象的网

络结构。

3. 抽象的、较大的对象所具有的性质,自然地成为其子类的性质,而不必加以说明。这就

是继承性。

4. 对象之间可以互送消息。

程序设计包括数据结构和算法两个方面,即信息的静态结构和对它的处理。 OOM的四要素 ①对象(object) ②类(class):data + methods ③继承(inheritance) ④方法与消息

OOM = ① + ② + ③ + ④

第四章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方法(战略目标集转移法、企业系统规划法<思路、过程>) 系统进度安排(甘特图)

系统规划的方法:

战略目标集转移法(SST)

是把企业的总战略、信息系统战略分别看成“信息集合”,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过程则是将组织战略集转换成与它相关联和一致的信息系统战略集。

组织战略集是组织本身战略规划过程的产物,包括组织的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一些与信息系统有关的组织属性。

信息系统战略集由由系统目标、系统约束和系统开发战略构成。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过程:①识别和解释组织战略集(划出组织关联集团的结构→确定关联集团的要求→定义组织相对于每个关联集团的任务和战略)②进一步解释和验证组织战略集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该方法是通过全面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制定信息系统总体方案,四个基本步骤为: 1. 定义管理目标

需要调查了解企业的目标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经营方针以及实现目标的约束条件。

2. 定义管理功能

也称为定义企业过程,即识别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管理功能是管理各类资源的各种相关活动和决策的组合。定义管理功能并进行分组是BSP方法的核心,管理功能主要是根据企业中的资源及其生命周期来识别的。具体方法: (1) 识别资源

企业中的资源分为三类:关键性资源、支持型资源和计划与控制类资源。

(2) 根据资源的生命周期识别功能

资源的生命周期是指一项资源由获得到退出所经历的阶段,一般划分为产生、获得、服务和归宿四个阶段。

(3) 汇总分析

对以上识别出来的功能进行归并,减少层次上的不一致和重叠,在此基础上绘制出功能流程图。

3. 定义数据类

在总体规划中把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信息归成一类数据,称为数据类。识别数据类的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目前的数据状况和数据要求,查明数据共享的关系,建立数据类/功能矩阵,为定义信息结构提供基本依据。定义数据类有两种基本方法:实体法和功能法。 实体法:

与企业有关的可以独立考虑的事物都可以定义为实体,如客户、产品、材料、现金、人员等。每个实体可用四种类型的数据来描述,即文档型、事务型、计划型、统计(汇总)型。 功能法:

每个功能都有相应的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类型。对每个功能标出其输入、输出数据类,与第一种方法得到的数据类比较并进行调整,最后归纳出系统的数据类。 4. 定义信息结构

也就是定义信息系统子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这是BSP方法的最终成果,即获得最高层次的信息系统结构。

甘特图( Gantt Chart )

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进度计划工具 甘特图的特点:

优点:简单,能动态地反映开发进展

缺点:难以反映多个任务间的逻辑关系;关键部分不明确。

第五章系统分析概述

系统分析过程(了解)

系统分析是分析领域业务和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的过程。整个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问题分析阶段、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定义阶段 1. 问题分析

问题分析是系统分析的起点,通过详细调查全面深入理解用户的业务,找出用户所面临的问题,准确把握用户真正的需要,为最终整理出符合用户需要的需求做准备。 (1)问题分析的步骤:

第一步,需要明确项目的背景。

第二步,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了解以下的内容:本项目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涉及什么人什么单位,项目的目标是什么,项目的范围是怎样的,项目的成功标准是什么。 第三步,找出关键涉众(也称利益相关人员)及待解决的问题。涉众分为以下几类人员:①系统的用户,即使用系统的人②对该系统的建设有决策权的人,如用户的市场领导③对项目的成功有影响的第三方④系统会影响到的第三方 第四步,详细调查和分析业务流程 (2)系统调查方法

详细调查是问题分析和需求调研的第一步,传统的系统调查方法有资料收集、访谈、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 (3)需求引导方法

如原型法、JAD联合会议、观摩法 2.需求分析

(1)用户需要与系统需求

系统需求就是新系统必须完成的功能或其局限性。系统需求包括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 功能性需求是系统最主要的需求,表达系统必须完成的所有功能及其必要性和相容性,以满足企业完成业务活动和管理的需要。功能性需求包括系统的软件功能需求和数据需求。 非功能性需求也称为技术性需求,是和环境、硬件和软件有关的所有可操作目标。 (2)需求分析的方法 面向过程的结构化方法 面向数据的信息工程方法 基于UML的面向对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