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13 15:13: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案例
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而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刻意间或不经意间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
下面谈谈个人在一节课堂教学实例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渗透: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的是革命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决沙洲坝村子吃水困难,人民感谢他的革命传统故事。文章通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赞美了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和乡亲们立碑纪念,饮水思源,也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感恩,懂得珍惜。
课文的内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不难,但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由于叙述的故事内容远离当代儿童的生活时代,他们对于那个时期的人和事一无所知。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乡亲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当时人民的生活
和心理是教学中应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这篇课文的主要片段在第二段,短短两句话,却包含着很深的情感。所以我从重点句着手——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学生家里的用水几乎都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所以他们很难理解村子里没有井跟没水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析这句话的时候我用最直接的图片文本帮助他们理解。
1、出示革命时期一些相关的图片以及干旱地区的图片时,学生的表情都透露出不可思议的样子。
突然有个学生说:“老师,他们那里跟我们的好不一样。地上那么干……”
我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向他们提问:看了图片,你发现他们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1:我们这里的水很多啊,我家里的水也很多啊!为什么要去挑水?
学生2:图上的土地都裂了,我们这里没有这样。 学生3:我们用自来水,他们怎么用绳子吊水。 ……
从图片上我们知道当时他们没有自来水,他们用水都要从井里吊上来。而且图上所看到的土地裂开,树木不高大,尤其人们的嘴唇都很干这些情况,都是因为——缺水。就这样通过大量的图片的对比,孩子们感受到没水的状况,这部分情境的创设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
2、毛主席住在沙洲坝的时候,沙洲坝这个村子里——没有井。 可是,为了能喝到水,即使要走很远的路,村里的人都要去挑水喝。
(1)想象一下,乡亲们在挑水过程中会有哪些困难?
师:他们是挑几天就可以了,还是要挑很长时间? 生1:可能会挑一年 生2:可能几年……
师:他们在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出示人民挑水的图片)? 生:下雨天会淋湿;夏天会满头大汗;冬天会很冷…… (2)从你们刚刚说的这些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生:他们挑水好辛苦啊!
生:我们的水能给他们喝就好了……
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小小年纪知道为他人着想了,这离教学目标已经不远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知道吃水难和挑水辛苦这件事,为下面的德育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
3.毛主席看到他们这样会怎么想呢?那么毛主席又是怎么做的?
想象说话:有了水井之后,人们的心情会怎么样?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你最想感谢谁?
生1:他们很高兴
生2:不用很辛苦地去挑水了 生3:吃水很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