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6小放牛》word教案 (3)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2:51: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放牛》音乐教案

一、教学内容:

1.学唱唱河北民歌《小放牛》

2. 音乐欣赏: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形式的节奏、旋律,速度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二、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小放牛》,激发孩子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2.通过用指定节奏创编旋律,了解旋律构成中的节奏要素,感受节奏的表现特点, 3.课外拓展:感受不同形式的《小放牛》

三、 教材分析及重点、难点

《小放牛》是一首民间歌舞剧,对答式表演唱《小放牛》。以牧童和乡村小姑娘相互对答的方式,逗趣玩乐。歌中小姑娘向小牧童问路,可俏皮的牧童故意为难,并要小姑娘回答他所提出的问,才告诉她。于是俩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的演唱起民间流行的对歌来。 难点:切分节奏。 四、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钢琴、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营造音乐环境

随着明快的《小放牛》音乐,学生高高兴兴走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小放牛》 新授 1.师生问好歌 2.发声练习

3. 听赏《小放牛》

(1) 多媒体展示小放牛的情景画面,播放《小放牛》音乐。 (2) 听一听,想一想:

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这首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 熟悉主题音乐。 (4) 复听全曲。 4.教唱《小放牛》 (1) 学习歌词: 按节奏朗读歌词。

(2)教师简介歌曲中所唱到的赵州桥。(多媒体)

解释歌词:第二段中说:“赵州桥来鲁班修”,这是一种象征的表达方法。因为鲁班是我国公元前七百多年春秋时鲁国杰出的建筑工匠,早于隋朝的李春大约一千年。因鲁班曾创设攻城的云梯和磨粉的煨,又相传曾发明木做工具,旧时建筑工匠尊称他为“祖师”,因此,歌词借鲁班之名,表达从敬之意。“玉石栏杆圣人留”中的借喻手法亦是如此。 (3)教唱

a. 学习歌谱:1=D 2/4

b. 师:这首歌有什么特点?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小放牛”是戏曲传统曲目,属于民间小调,即通俗又十分优美、动人。 c.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

d教师钢琴弹一句,学生唱一句。

e教师一句一句请同学唱。 f.师生接口唱。

g.学生将整首歌曲连起来唱。 h.指名男女对唱。 i. 分组对唱。 j.表演唱

四.课外欣赏

1.多媒体播放单簧管《小放牛》。 2.多媒体播放笛子独奏《小放牛》。 3.多媒体播放河北民歌对歌《小放牛》。 4.多媒体播放黄梅调《小放牛》。

5.师生一起欣赏、比较、探讨,领略不同形式下的《小放牛》音乐魅力。 五总结,师生再见

快下课了,让我们一起随放牛娃回家吧!播放《小放牛》音乐,学生边唱边做着牵牛和骑牛动作或做着吹着笛子状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1、通过歌唱,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形式的节奏、旋律,速度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2、通过欣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3、通过创作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使学生懂得比较同一曲目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音乐感知等特点,领略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小放牛》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 德育目标: 2、 智育目标:

欣赏《小放牛》并跟录音学唱

3、 素质发展目标:

了解相关音乐文化及人文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民歌的创作特点以及相关人文知识 教学难点:熟悉《小放牛》的旋律,了解歌词内容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简易打击乐器

学生活动设计:听赏音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旧歌《放牛放到小河边》,引出欣赏曲目《小放牛》。 温故而知新

二、欣赏《小放牛》

1.初听,了解歌曲大意。

2.看歌词,聆听,进一步明确歌曲描绘的意境。 3.再听,随录音轻声哼唱。 4.对唱:随录音,男女对唱。 三、拓展延伸

(播放《小放牛》作为背景音乐)

1.师简单讲解《小放牛》故事梗概。 2.播放同名戏曲《小放牛》。

学生欣赏,在熟悉的旋律处小声哼唱。 3.出示《赵州桥》的图片 简介:赵州桥

欣赏:童声合唱《赵州桥》,在熟悉的地方小声哼唱。 4、边听音乐边用打击乐器伴奏。 四、总结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游历了丰收的苗寨、快乐的雪域高原、美丽的哈尼族村庄、花香四溢的天山脚下——

在祖国的音乐花园中,到处都有快乐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希望你们像一只只小蜜蜂,去采撷美妙的音符。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感受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并用明亮的声音欢快地演唱这些歌曲;听赏时,能随乐哼唱双簧管独奏曲《小放牛》的旋律,课堂气氛不错。

《无锡景》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无锡景》,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唱出来。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对现代幸福生活的讴歌,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用甜美、自豪的声音熟练的演唱歌曲,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准确把歌曲中出现的“呀”、“末”等衬词,表现出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电子琴。 教学过程:(课件见配套课件中学四) 一、新课导入

l、欣赏感受,初体江南

学生听着江南的民歌走进课堂。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老师弹奏古筝。弹完后老师提问:

师:你们知道刚才老师用古筝弹奏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茉莉花》。(点击课件) 师:那它又是哪儿的民歌呢? 生:江苏民歌。

师:是的。老师刚才演奏的正是名扬海内外的我们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谁能哼唱几句让我们欣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