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17:36: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刘某某,男,42岁。胃痛6年余,经常服温胃理气之药而无效。症见:胃脘隐隐胀痛,无泛酸,大便量少难解,形体消瘦,夜寐欠安,食欲不振,时而干呕,舌暗红,少苔,脉细数。此乃阴虚胃脘痛,治以滋补胃阴,佐以益气,方用麦门冬汤加减:麦冬,党参,百合,苏叶,法半夏,台乌药,香附,甘草,大枣。连服20剂,诸证缓解,胃纳及精神转佳,嘱以滋养胃阴之品善后。(摘自黄金林等?麦门冬汤新用《新中医》1994;(5):56)
2. 黄某某,男 ,45岁。经常发作干呕已近半年,钡餐透视胃肠未发现异常。昨日复出现干呕,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数。病属胃阴不足所致,治以滋养胃阴为法,方用麦门冬汤加减,药用:麦冬 花粉 太子参 姜半夏 竹茹 甘草 梗米 大枣。服药3剂后症状消失,未再复发。(摘自林长泰?《金匮》麦门冬汤的临床应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3;(1):31)
(七)寒湿困脾证 【病案举例】
1.张某某,男,36岁。仲夏。头晕,心跳,腿胀,溏泄,食欲减退,身目具呈暗黄色,小便亦现微黄,舌苔薄白,脉象代缓。
辨证:劳伤元气,脾失健运,寒湿在里不解,阻塞胆汁入肠,渗入血液,循环外溢。 治法:温化沉寒,淡渗湿邪。 方药:加减当归白术汤主之。
当归 白术 茯苓 桂枝 法半夏 陈皮 茵陈 苍术 炙甘草 鸡内金 4剂脉平病减,黄退十之六、七,改加味附子理中汤治之,6剂康复。
附片 白术 黄芪 当归 西茵陈 炙甘草 干姜 党参(摘自赖良蒲《蒲园医案》) 2.段某某,男,37岁。1975年5月初诊:××总医院诊为“乳糜胸水、腹水”一年余,兼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功能代偿期。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见减退。现症:胸腹胀满,气短不舒,纳呆食少,苔白腻,脉缓。证属脾运失职,水湿停聚。拟胃苓汤治之。方药:苍白术,川朴,陈皮,茯苓皮,泽泻,猪苓,大腹皮,桂枝,生姜皮,甘草。每日1剂。
上方服20余剂,胸腹胀满减轻,惟尿量尚少。拟宗原方去苍术、川朴、甘草,加桑白皮,每日1剂。
患者服药40余剂,诸症均减,乳糜胸水已痊愈,乳糜腹水明显好转,脉细迟,舌苔白,阴阳皆虚,拟济生肾气丸作汤出院服用。
上方服40余剂,症状皆除。(摘自段荣书?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中医杂志》1981;(2):10)
(八)湿热蕴脾证 【病案举例】
1.王某某,男,48岁。高热12天,每天早上38.5℃,晚上39.7℃,不恶寒,汗多热不解,开始时骨有痛楚,现已不痛;咳嗽少,痰黄,初起渴不欲饮,现觉口渴欲饮,尚能进食,但食后泛恶,大便正常,小便短赤。据云经过西医多次检查,仅发现白细胞在10000—13800之间,其他无异常,用过西药无效。脉弦,苔白滑,诊为湿热留恋。方用银柴胡,炒黄芩,葛根,蔻仁,清水豆卷,姜半夏,杏苡仁,炒炽壳,益元散,茯苓,甘露消毒丹,3剂。服药后即热退病愈。(摘自金寿山?高热、低热《新中医》1979;(2):27)
2.李某某,男,48岁。
初诊:体温38℃。湿温病半月身热有汗不解,口甜,渴不多饮,胸闷,便溏,小溲赤少,肠鸣腹痛,舌黄腻,脉濡缓,邪湿相搏,治拟芳香化浊,以通腑积。
炒香薷 广藿香 川连 广木香 焦茅术 制川朴 桔梗 砂蔻仁 炒麦芽 茯苓 车前子 干菖蒲
二诊:服药五剂,身热得退,口甜,舌黄垢,胃纳不香,脉弦缓,便溏转干,小溲黄少。余邪湿滞未清,拟再分治三焦。
广藿香 省头草 制川朴 焦茅术 生紫苑 桔梗 砂蔻仁 干菖蒲 麦芽 焦六曲 鸡内金 茯苓 车前子 五剂(摘自《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九)食滞胃脘证 【病案举例】
⒈林某某,男,57岁。因过食,一月来胃脘胀,吞酸嗳气,不欲食,大便稀,日十余次。曾诊为急性胃肠炎。脉寸沉细,关沉滑,尺沉迟;舌正苔白腻,边缘不齐。属胃滞,由饮食不节所致,治宜和胃消滞。处方:
苍白术 厚朴 陈皮 炙甘草 砂仁 木香 茯苓 炒枳壳 焦查 炒麦芽 生姜
二剂,一剂二煎,共取200毫升,兑红糖,分二次温服。
复诊:服药后胃舒适,排气不多,大便正常。脉右沉缓,左沉细;舌正苔白腻减,边缘不齐。滞气消除。胃气渐复,治宜健中气,强脾胃,以资巩固。处方:
党参 茯苓 白术 法半夏 陈皮 砂仁 木香 山药 炒麦芽 炒枳壳 胡桃 大枣 生姜 五剂,煎服法同前。
[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先宜香砂平胃加味消滞,后用香砂六君加减,健中和胃。(摘自《蒲辅周医疗经验》)
⒉赵吏部文卿,患吐不止,吐出皆酸味,气口脉大于人迎二三部,速予投剂。予曰:此食郁上,宜吐,不须用药,乃候其吐清水无酸气,寸脉渐减,尺脉渐复。翌早吐出,至午脉俱平复,勿药自安。(摘自《医部全录?呕吐门?薜已医案》)。
(十)胃寒证 【病案举例】
⒈魏某某,男,25岁。4年前因饮食不节,受凉而引起胃脘部隐隐作痛,恶心,呕吐清水,近半年来症状加重,先后口服204胃药片及溃疡丸等均无效,于1980年9月来院诊治。现空腹痛(夜间为甚),喜按,遇冷加重,得热则舒,舌淡,脉沉弦,经纤维胃镜检查,诊为浅表性胃炎(胃脘痛,虚寒型),投加味健胃汤加姜、附、术,连服7天,症状减轻,服至21天诸症皆消,经胃镜检查胃粘膜炎症消退,痊愈出院,后经追访未见复发。(摘自程远大等?健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十二肠炎62例疗效观察《吉林中医药》1982;(1):32)。
⒉房某某,男,44岁。患胃脘隐痛10年余,每届秋冬加重。近因嗜食凉饮,胃痛发作,空腹尤甚,得食稍缓,喜暖喜按,噫气,嘈杂泛酸,胃有振水音,大便先硬后溏。诊脉沉细,舌淡红,苔白滑,予健中调胃汤加茯苓、生姜,水煎早晚分服。进药3剂,胃痛止,偶有不适,少顷即安。原方加减服30余剂,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摘自李寿山?健中调胃汤《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
11.胃热证 【病案举例】
⒈李某某,男,56岁。1983年9月患牙痛,彻夜呻吟不眠,曾用消炎止痛药无效。查右下颌第2、3磨牙齿龈肿胀,出血,伴有右腮部肿胀,张口困难,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厚,脉洪大而数。诊为胃火牙痛。药用:生石膏,生地,玄参,地骨皮,谷精草,川牛膝,黄连,大黄,薄荷,细辛,升麻,银花,连翘。
3剂后大便通,牙痛缓解,右腮部肿胀亦消退。再进6剂,牙痛痊愈,诸症亦除。(摘自吴权国?牙痛汤治疗胃火牙痛50例《湖北中医杂志》1984;(5):56)
⒉徐某,女,40岁。胃脘痛10年,近2个月加重,无论饥饱均感不适,嗳气但不泛酸,胃脘嘈杂灼热,多食尤甚。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苔薄黄,舌质红,脉细弦。乃热郁气滞,胃失和降,拟方苦降辛通,黄连温胆汤加味主之:
炒川连,淡吴萸,陈皮,姜夏,枳壳,茯苓,甘草,竹茹,蒲公英,青木香,玄胡。4剂。
二诊:经治后,胃脘嘈杂胀痛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嗳气不多,大便偏干,苔薄黄中剥。原方既效,续用前法。 原方加火麻仁,5剂。
三诊:连服上药,诸症皆减,胃纳亦增,大便质软,日解一次。前法续进,原方去玄胡,5剂
迭经治疗症情基本消失,精神亦佳。住院18天后出院。(摘自谢昌仁?加味黄连温胆汤《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一)肺气虚证 [病案举例]
张某,男,55岁,2000年9月12日初诊。自诉咳喘近6年,加重半年。患者6年前冬季不慎伤风冒寒,恶寒,稍发热,全身不爽,曾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症状有所缓解。此后每遇天气变冷则偶见咳嗽,咳痰清稀,尚未在意。近半年来咳嗽益甚,咳痰清稀,经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刻下症见:咳嗽,咳痰稀白,语声低怯,气短,疲乏无力,纳食减少,自汗,易于感冒,二便尚可。舌淡白,苔白,脉细弱。
(二)肺阴虚证 [病案举例] 病案一
杨某,初诊:咳嗽有年,肺金已伤,近因春阳弛张,病遂增剧,炒热盗汗,脉细数,苔薄质降。劳损根萌已著,调治当周旋矣,先予润肺健脾,过于苦寒应忌。
南沙参9g 怀山药9g 天门冬9g 大百合9g 地骨皮9g 炙紫菀6g 蒸百部9g 炒扁豆9g 川贝母3g 炙兜铃6g 朱茯神9g 淮小麦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