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1:49: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 学习目标
1.掌握赵州桥的知识,了解唐都长安城的建筑特点。
2.掌握雕版印刷术的知识,了解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对医学的贡献。
3.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主要代表作及其作品的特点。 ? 学习重难点
重点: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光耀千古的诗坛。
难点:认识赵州桥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相结合的精品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
二、知识概览图
辉煌的隋唐
文化(一)
建筑
隋:赵州桥:李春设计建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长安城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
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科技
雕版印刷术:隋唐时发明。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
“诗仙”李白 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特点: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人才辈出
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
特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
言轻快 代
表
人 代表作:“三吏”、“三别”等
唐诗 物 “诗圣”杜甫 特点:诗作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表现
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的诗为“诗史”
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等
白居易
特点: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三、新课导引
语文课文中,我们都学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关于它,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呢!相传,赵州桥是鲁班为了跟他妹妹鲁姜比技艺,在一夜之间修建成的。桥建成后,桥的精美奇特轰动远近,连八仙都赶来参观,八仙嫉妒鲁班巧夺天工的技艺,于是,张果老在驴背褡裢里装上太阳和月亮,柴王爷在小车上载着四大名山,一起上桥,桥身顿时摇晃起来,眼看要塌。鲁班一急,纵身跳入水中,用双手托住拱腹,桥保住了。桥基、桥身经过这一压,
不但没有损坏,反而更牢固了,只是桥面上留下七八个驴蹄子印和一道车辙,桥腹上增添了鲁班的两个手掌印。
【思考讨论】 风趣的故事更增添了赵州桥的传奇色彩。你知道赵州桥实际上是谁主持修建的吗?隋唐时期还有哪些科技和文学成就?
四、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探究一】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男孩说:“印章是雕版印刷的先驱。”
女孩说:“石头书是雕版印刷的先驱。”(课本第34页)
【探究二】 赵州桥是鲁班建造的。
【探究三】你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各自的诗歌特色?(课本第36页)
(二)思维拓展
1.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哪里?
2.为什么说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隋唐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五、课堂检测
1.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不知今宵是何时的云烟,也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睡莲,只愿能够化作唐宋诗篇”,
那么在“唐宋诗篇”中被称为“诗仙”的唐朝诗人是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2.光耀千古的唐朝文化,最为光彩夺目的是 ( )
A.词 B.小说 C.诗歌 D.戏剧
3.2009年5月23日至28日,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本届诗歌节的主题是“盛世中国,诗意长安”,它令我们联想到我国诗歌创作的巅峰时代 (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唐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 ②唐朝时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③唐朝洛阳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④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关系 ⑤玄奘西行后写成《大唐西域记》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5.石家庄卷烟厂在20世纪70~90年代,先后出品了“石桥”烟标、“神桥”烟标等(如下图),你认为这里的“石桥”“神桥”应该是 ( )
A.江苏宝带桥 B.北京玉带桥 C.云南黑龙潭桥 D.河北赵州桥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材料二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哪一时期的盛世景象?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一时期的战乱景象?
(3)对比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指出杜甫生活在什么特殊时代。 (4)杜甫写出以上诗句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5)综上所述,说明文学创作的源头是什么?
六、学后反思
我小结:
参考答案: 四、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探究一】答案 他们说的都对。早在战国时期,印章便开始使用了。汉朝时印章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刻了一方印章,只要涂上印泥,就可以无数次使用,很方便。但印章一般都很小,只能刻几个字。石头书的拓片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我国古代的人们,把浸湿的薄纸贴在刻了字的石碑上,轻轻拍打。然后上墨,把纸揭下,成了黑底白字的“拓片”。隋唐时期,人们把印章和拓片技术结合起来,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探究二】 此说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