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4:47: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的时间是( C )。 A 1725年 B 19世纪中叶 C 1750年 D 公元前四世纪 2.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苏格拉底提出了( B )的观点。L A “美与善相对立” B “美与善相统一” C “美与善相违背” D “美与善相同” 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一景色属于( B )。

A 优美 B 崇高美 C 自然美 D 景色美 4.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是( D )。

A 鲁迅 B 王国维 C 毛泽东 D 蔡元培 5. 被人们尊称为“美学之父”的是( D )。

A 维柯 B 柏拉图 C 克罗齐 D 鲍姆嘉通 6.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B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希庇阿斯 D 鲍姆嘉登 7. 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是( A )。

A 悲剧性 B 悲惨性 C 不幸事件 D 悲惨故事 8. 美育是通过( B )教育人。

A 说教的方式 B 审美的方式 C 道德的方式 D 欣赏的方式 9. 美学是一门( B )。

A 社会学科 B 人文学科 C 艺术学科 D 自然学科 10. 鲍姆嘉通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 A )。

A 知、情、意三个方面 B 知、情、理三个方面 C 情、意两个方面 D 知、情、行、理四个方面

1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美学研究的对象有( ABCDE )。

A 艺术 B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C 审美意识 D 审美范畴 E 美学思想

2.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3. 康德把崇高分为( AB )。

A 数学的崇高 B 力学的崇高 C 体积大 D 威力大 E 逻辑的崇高

4. 美感能使现代人产生( ABCDEF )。

A 满足感 B 愉快感 C 幸福感 D 和谐感 E 自由感

5. 艺术存在的三个环节是( ABC )。

A 艺术创造 B 艺术品 C 艺术接受 D 艺术生产 E 艺术成果

6. 优美又称( ABDE )。

A 秀美 B 纤丽美 C 纤柔美 D 柔性美 E 典雅美

7. 艺术接受过程可以分为( BDE )。 A 赏 B 观 C 评 D 品 E 悟

8. 丑与恶的关系是( BCD )。

A 丑与恶不可分 B 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 C 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是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 D 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

E 丑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该否定它

2

9. 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器官作用最大的是( CE )。 A 触觉 B 痛觉 C 视觉 D 味觉 E 听觉

10. 属于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的优美的品质有( ABC )。 A 比较小 B 光滑 C 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 D 棱角分明 E 比较柔软

三、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美学是一门 人文学科 ,研究的是 人类的审美现象 。 2. 席勒主张通过美育来 拯救社会 。

3.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的时间应当是 1750年 ,以鲍姆嘉通 的《 美学 》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4. 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响亮地提出“ 以美育代宗教 ”的主张。 5. 审美对象受到历史条件、民族和阶级状况的制约,从而具有 历史性 、民族性和阶级性这样一些重要特征。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 优美:它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它是人类活动中目的与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先发现、最常见到的客观世界的一种审美属性。作为美的典型的表现形态,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 2. 移情说:它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这种美论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从而消灭物我之间的距离,达到物我同一,在物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移情说忽视了对感情的具体分析,忽视了美与真、善的联系。

3. 寓教于乐:古罗马贺拉斯提出。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4. 美育:它通常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就是当我们在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我们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