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测试中的抽样技术范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4:13: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十章 审计测试中的抽样技术

一、大纲

(一)审计抽样概述

(二)控制测试中抽样技术的运用 (三)实质性测试中抽样技术的运用 二、本章重点、难点

(一)审计抽样概述 1. 审计抽样的定义

(1)审计抽样的概念。

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

(2)审计抽样对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都适用,但并不是对这些测试中的所有程序都适用的,通常不用于询问、观察和分析性复核程序。

(3)审计抽样不同于详细审计。 (4)审计抽样也不同于抽查

抽查作为一种技术,可以用来了解情况,确定审计重点,取得审计证据,使用中并无严格要求。

审计抽样需要运用抽查技术,但更重要的工作内容是根据审计目的及环境要求作出科学的抽样决策。

(5)审计抽样的基本目标

在有限审计资源条件限制下,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 2. 审计抽样的种类

(1)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① 划分依据:抽样决策的依据 ②相同点:

A 都需合理运用专业判断;

B 都可以提供审计所要求的充分、适当的证据; C 都存在某种程度的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③ 根本区别:

统计抽样时利用概率法则来量化控制抽样风险;非统计抽样中,注册会计师全凭主观标准和个人经验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

表9-1 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的区别 样本规模的确定 样本选取 评价样本结果 统计抽样 运用模型并明确承认相关因素 随机选取 运用统计法则和职业判断 非统计抽样 运用判断并且不明确承认相关因素 判断选取 运用判断

④只要设计得当,非统计抽样也可达到统计抽样一样的效果。 ⑤两种抽样的选用:

统计抽样的产生并不意味着非统计抽样的消亡。

A 不影响运用于样本的审计程序的选择,因为抽样方法的选用主要涉及的是审计程序实施的范围问题。

B 不影响获取证据的适当性

C 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对发现样本的错误所作的适当反映

(2)属性抽样与变量抽样。

统计抽样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方法,主要有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两种。 ①属性抽样

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控制测试的目的和特点所采用的审计抽样通常称为属性抽样。

目标:估计总体既定控制的偏差率(次数) ②变量抽样

指用来估计总体金额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根据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和特点所采用的审计抽样称为变量抽样。

目标:估计总体金额或者总体中的错误金额。 ③双重目的抽样

在审计实务中,经常存在同时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情况,在此情况下采用的审计抽样称为双重目的抽样。

3.统计抽样与专业判断

(1)在审计抽样过程中,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也不论决策者是否具备设计和使用有效抽样方案的能力,都离不开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

认为统计抽样能减少审计过程中的专业判断或取代专业判断的观点是错误的。 (2)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统计抽样和非统计结合起来运用,才能获得较好的审计效果。 4.样本的设计

(1)设计样本时的考虑因素: ①审计目的

②审计对象总体与抽样单位

应当根据审计目的和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抽样单位。 ③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 A 抽样风险

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

a 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信赖不足风险和信赖过度风险

b 实质性测试的抽样风险:误受风险(β风险)、误拒风险(α风险) c 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信赖过度和误受风险影响审计工作的效果;信赖不足和误拒风险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 .

B 非抽样风险

2

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非抽样风险无法量化,对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都有一定的影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a 人为错误,如未找出样本文件中的错误等; b 运用了不切合审计目标的程序; c 错误解释样本结果。 ④可信赖程度

可信赖程度通常用预计抽样结果能够代表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百分比来表示。 可信赖程度同样本量成正向关系。 ⑤可容忍误差

可容忍误差是注册会计师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而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

可容忍误差与样本量成反向关系。 ⑥预期总体误差

如果存在预期总体误差,则应当选取较大的样本量。 ⑦分层

是将某一审计对象总体划分为若干具有相似特征的次级总体的过程。主要适用于内部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特征的总体。

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分层重点审计可能有较大错误的项目,并减少样本量。通常,应对包含最重要项目的层次实施全部审查。 5.样本的选取 (1)随机选样

(2)系统选样:必须先确定总体是否随机排列,否则不宜使用。 (3)随意选样:很难完全无偏见地选取样本项目。

6. 抽样结果的评价 (1)分析样本误差

注册会计师按照既定的审计程序,无法对样本取得审计证据时,应当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以获得相应的审计证据。如果无法或者没有执行替代审计程序,则应将该项目视为一项误差。

如果某些样本误差项目具有共同特征,则应将这些共同特征的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并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单独的评价。

分析所发现的误差时,还应考虑误差的质的方面,包括误差的性质、原因及其他相关审计工作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 (2)推断总体误差 (3)重估抽样风险

①如果推断的总体误差超过可容忍误差,经重估后的抽样风险不能接受,应增加样本量..或执行替代审计程序。

②如果推断的总体误差接近可容忍误差,应考虑是否增加样本量或执行替代程序。 ..③在进行控制测试时,如果认为抽样结果无法达到其对所测试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预期信赖程度,应考虑增加样本量或修改实质性测试程序。 (4)形成审计结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