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8 4:52: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外管中的混凝土顶面,边压边拔。

6.5.15施工前宜进行试成桩,并应详细记录混凝土的分次灌注量、外管上拔高度、内管夯击次数、双管同步沉入深度,并应检查外管的封底情况,有无进水、涌泥等,经核定后可作为施工控制依据。 6.6干作业成孔灌注桩

人工挖孔桩在地下水疏干状态不佳时,对桩端及时采用低水混凝土封底是保证桩基础承载力的关键之一。 Ⅰ钻孔(扩底)灌注桩施工

6.6.1钻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钻杆应保持垂直稳固,位置准确,防止因钻杆晃动引起扩大孔径;2钻进速度应根据电流值变化,及时调整;3钻进过程中,应随时清理孔口积土,遇到地下水、塌孔、缩孔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处理。6.6.2钻孔扩底桩施工,直孔部分应按本规范第6.6.1、6.6.3、6.6.4条规定执行,扩底部位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电流值或油压值,调节扩孔刀片削土量,防止出现超负荷现象;2扩底直径和孔底的虚土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6.6.3成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孔口应予保护,应按本规范第6.2.4条规定验收,并应做好记录。6.6.4灌注混凝土前,应在孔口安放护孔漏斗,然后放置钢筋笼,并应再次测量孔内虚土厚度。扩底桩灌注混凝土时,第一次应灌到扩底部位的顶面,随即振捣密实;浇筑桩顶以下5m范围内混凝土时,应随浇筑随振捣,每次浇筑高度不得大于1.5m。 Ⅱ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

6.6.5人工挖孔桩的孔径(不含护壁)不得小于0.8m,且不宜大于2.5m;孔深不宜大于30m。当桩净距小于2.5m时,应采用间隔开挖。相邻排桩跳挖的最小施工净距不得小于4.5m。6.6.6人工挖孔桩混凝土护壁的厚度不应小于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并应振捣密实;护壁应配置直径不小于8mm的构造钢筋,竖向筋应上下搭接或拉接。6.6.7人工挖孔桩施工应采取下列安全措施:1孔内必须设置应急软爬梯供人员上下;使用的电葫芦、吊笼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不得使用麻绳和尼龙绳吊挂或脚踏井壁凸缘上下;电葫芦宜用按钮式开关,使用前必须检验其安全起吊能力;2每日开工前必须检测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并应有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当桩孔开挖深度超过10m时.应有专门向并下送风的设备,风量不宜少于25L/s;3孔口四周必须设置护栏,护栏高度宜为0.8m;4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周边1m范围内,机动车辆的通行不得对井壁的安全造成影响;5施工现场的一切电源、电路的安装和拆除必须遵守现行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规定。6.6.8开孔前,桩位应准确定位放样,在桩位外设置定位基准桩,安装护壁模板必须用桩中心点校正模板位置,并应由专人负责。6.6.9第一节井圈护壁应符合下列规定:1井圈中心线与设计轴线的偏差不得大于20mm;2井圈顶面应比场地高出100~150mm,壁厚应比下面井壁厚度增加100~150mm。6.6.10修筑井圈护壁应符合下列规定:1护壁的厚度、拉接钢筋、配筋、混凝土强度等级均应符合设计

要求;2上下节护壁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mm;3每节护壁均应在当日连续施工完毕;4护壁混凝土必须保证振捣密实,应根据土层渗水情况使用速凝剂;5护壁模板的拆除应在灌注混凝土24h之后;6发现护壁有蜂窝、漏水现象时,应及时补强;7同一水平面上的井圈任意直径的极差不得大于50mm。6.6.11当遇有局部或厚度不大于1.5m的流动性淤泥和可能出现涌土涌砂时,护壁施工可按下列方法处理:1将每节护壁的高度减小到300~500mm,并随挖、随验、随灌注混凝土;2采用钢护筒或有效的降水措施。6.6.12挖至设计标高后,应清除护壁上的泥土和孔底残渣、积水,并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应立即封底和灌注桩身混凝土。6.6.13灌注桩身混凝土时,混凝土必须通过溜槽;当落距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串筒末端距孔底高度不宜大于2m;也可采用导管泵送;混凝土宜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实。6.6.14当渗水量过大时,应采取场地截水、降水或水下灌注混凝土等有效措施。严禁在桩孔中边抽水边开挖,同时不得灌注相邻桩。 6.7灌注桩后注浆

灌注桩桩底后注浆和桩侧后注浆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桩底注浆采用管式单向注浆阀,有别于构造复杂的注浆预载箱、注浆囊、U形注浆管,实施开敞式注浆,其竖向导管可与桩身完整性声速检测兼用,注浆后可代替纵向主筋;二是桩侧注浆是外置于桩土界面的弹性注浆管阀,不同于设置于桩身内的袖阀式注浆管,可实现桩身无损注浆。注浆装置安装简便、成本较低、可靠性高,适用于不同钻具成孔的锥

形和平底孔型。

6.7.1灌注桩后注浆工法可用于各类钻、挖、冲孔灌注桩及地下连续墙的沉渣(虚土)、泥皮和桩底、桩侧一定范围土体的加固。

6.7.1灌注桩后注浆(Cast-in-placepilepostgrouting,简写PPG)是灌注桩的辅助工法。该技术旨在通过桩底桩侧后注浆固化沉渣(虚土)和泥皮,并加固桩底和桩周一定范围的土体,以大幅提高桩的承载力,增强桩的质量稳定性,减小桩基沉降。对于干作业的钻、挖孔灌注桩,经实践表明均取得良好成效。故本规定适用于除沉管灌注桩外的各类钻、挖、冲孔灌注桩。该技术目前已应用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数以千计的桩基工程中。

6.7.2后注浆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后注浆导管应采用钢管,且应与钢筋笼加劲筋绑扎固定或焊接;2桩端后注浆导管及注浆阀数量宜根据桩径大小设置,对于直径不大于1200mm的桩,宜沿钢筋笼圆周对称设置2根;对于直径大于1200mm而不大于2500mm的桩,宜对称设置3根;3对于桩长超过15m且承载力增幅要求较高者,宜采用桩端桩侧复式注浆;桩侧后注浆管阀设置数量应综合地层情况、桩长和承载力增幅要求等因素确定,可在离桩底5~15m以上、桩顶8m以下,每隔6~12m设置一道桩侧注浆阀,当有粗粒土时,宜将注浆阀设置于粗粒土层下部,对于干作业成孔灌注桩宜设于粗粒土层中部;4对于非通长配筋桩,下部应有不少于2根与注浆管等长的主筋组成的钢筋笼通底;5钢筋笼应沉放到底,不得

悬吊,下笼受阻时不得撞笼、墩笼、扭笼。

6.7.2桩底后注浆管阀的设置数量应根据桩径大小确定,最少不少于2根,对于d>1200mm桩应增至3根。目的在于确保后注浆浆液扩散的均匀对称及后注浆的可靠性。桩侧注浆断面间距视土层性质、桩长、承载力增幅要求而定,宜为6~12m。 6.7.3后注浆阀应具备下列性能:

1注浆阀应能承受1MPa以上静水压力;注浆阀外部保护层应能抵抗砂石等硬质物的刮撞而不致使注浆阀受损;2注浆阀应具备逆止功能。6.7.4浆液配比、终止注浆压力、流量、注浆量等参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浆液的水灰比应根据土的饱和度、渗透性确定,对于饱和土,水灰比宜为0.45~0.65;对于非饱和土,水灰比宜为0.7~0.9(松散碎石土、砂砾宜为0.5~0.6);低水灰比浆液宜掺入减水剂;2桩端注浆终止注浆压力应根据土层性质及注浆点深度确定,对于风化岩、非饱和黏性土及粉土,注浆压力宜为3~10MPa;对于饱和土层注浆压力宜为1.2~4MPa,软土宜取低值,密实黏性土宜取高值;3注浆流量不宜超过75L/min;4单桩注浆量的设计应根据桩径、桩长、桩端桩侧土层性质、单桩承载力增幅及是否复式注浆等因素确定,可按下式估算: 对独立单桩、桩距大于6d的群桩和群桩初始注浆的数根基桩的注浆量应按上述估算值乘以1.2的系数;5后注浆作业开始前,宜进行注浆试验,优化并最终确定注浆参数。6.7.5后注浆作业起始时间、顺序和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