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堂镇 乡镇简志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0 23:16: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秩堂镇

秩堂镇位于茶陵县境东北部,罗霄山脉中段,东邻江西省永新县高溪、三湾二乡,南与严塘镇交界,西连高陇镇,北接江西省莲花县三板桥、神泉二乡,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辖彭家祠、安坑、晓塘、合户、田湖、东首、马首、吉川、沂江、皇图、石龙、毗塘、小田、大湖、金湖、锡湖、黄草、东坑18个村和彭家祠居委会,113个自然村落,164个村民小组。2013年,全镇总人口2.67万人,以汉族为主,另有苗、土家、布依、壮等少数民族,其中:男性1.38万人、女性1.2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51.7%、48.3%;农业人口2.63万人、非农业人口0.0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98.6%、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48‰。

建置沿革 “秩堂”因境内彭氏宗祠“秩叙堂”简称而来,早为村名。春秋战国时期,秩堂为楚国属地。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茶陵置县,秩堂隶属茶陵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属荆州,归属茶陵县所辖。隋唐时期,秩堂为江南西道南云州,初为攸县境,后隶属湘潭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湘潭废县,茶陵复置县,隶属茶陵县管辖。宋元时期,秩堂属茶陵州,名茶江里。元明之际,又称大田。明清时期,秩堂属茶陵州茶陵乡,名茶江里。民国时期,茶陵废州为县,秩堂先后隶属茶陵六区、四区,改名雩江乡。新中国初期,改为乡名,隶属茶陵二区。1952年秩堂管辖7个乡,隶属

茶陵三区。1956年茶陵县撤区并乡,原秩堂撤并为秩堂、皇塘两乡。1958年秩堂、皇塘、高陇组建建苏人民公社,后更名高陇人民公社。1961年秩堂、皇塘从高陇人民公社析出,组建秩堂人民公社。1974年原秩堂人民公社的东坑、锡湖、金湖、大湖、小田、黄草6个村划分出来,建立小田总支,于1978年成立小田人民公社。1984年秩堂、小田人民公社分别改为秩堂、小田乡。2005年,小田乡并回秩堂乡。2009年撤乡建镇,设立秩堂镇至今。又因秩堂境内明清两代迭出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张治、彭维新三大学士,誉为“三大学士故里”。

自然环境 全镇介武功、万洋两山之间,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为丘陵,以罗霄山脉的五佛岭、笔架峰、独木岭、石人峰梁、婆婆仙五峰走势为屏障,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地形呈钳合状盆地,形成岗丘区。最高山峰桂竹龙岭,海拔1239.8米,最低处为石窝潭水库,海拔176米。

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夏多雨,秋热冬寒。霜雪期较短,无霜期270~294天。年均最高气温18.9℃,年均最低气温16.9℃,其中镇南部属中低山区,夏凉冬冷,日照时间短,年均气温17.5℃;镇北部属岗丘区,春暖夏热,秋爽冬寒,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7.9℃。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风、雹、霜、雪、雷、泥石流等,

南部山区多发旱灾、冰雹、霜冻、雪灾、泥石流等,北部雩江水系区域多发水灾、风灾、雷灾等。

镇内主要河流有茶水和三湖水。茶水,发源于湘赣两省交界的景阳山,境内主要支流有雩水、晓水、沂水、涧水。雩水又名雩江、皇龙江,系境内最大水流,发源于皇雩仙七窍水,汇入东坑水库又流出,经东首、马首、吉川、皇图、毗塘五村汇合成皇龙江,至毗塘龙头与晓水并入石窝潭水库,西出高陇镇龙集村汇入茶水,流程12公里。晓水,发源于五佛岭,流经田湖、合户、晓塘、彭家祠四村,至毗塘村龙头与雩水汇合,流程10公里。沂水,发源于小田村射水崖,又名龙岩水,流经黄草、沂江,至高陇镇光泉村汇入茶水,全长21公里。涧水即涧溪,自安坑流至高陇镇龙集村并入茶水。三湖水,源于罗霄山脉南端龙王庙,自南向北穿流于大湖、金湖、锡湖三村,注入严塘镇花木江,全长10公里。

全镇总耕地面积1669.4公顷,其中水田1664.7公顷,旱地23.4公顷。农作物以种植水稻和烤烟为主,还有红薯、玉米、黄豆、油菜、棉花、生姜、大蒜等。植物资源有杉树、松树、樟树、楠竹、油茶、肉桂、牛膝、三七、金樱子、金银花、山楂、五加皮等。动物资源有猪、牛、羊、狗、鸡、鸭、鹅、麂、果子狸、鹿、野鸡、银环蛇、石蛙、山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