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信息题部分综合训练(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1:14: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7信息题部分综合训练(1)

一、选择题: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像。从图中可知,水温度从8℃降到2℃的过程中,其密度 (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 C、一直变大 D、保持不变

甲 乙 A的用量 7.00 g 4.00g B的用量 2.00g 5.00g BA的质量 6.00g 6.00g 丙 ag bg 4.20g

2、非金属单质A和金属单质B可生成化合物BA,反应方程式A+B→BA 。某校一课外小组的甲、乙、丙三个学生分别在实验室内做该实验,充分反应时,所用A、B质量各不相同,但总质量相等,都是9. 00g。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则丙学生实验中a:b的值是( ) A. 14:31 B. 2:1 C. 1:2 D.4:25

3、家用漏电保护器是在用电器发生漏电故障或人体触电时实施保护的设备,家庭电路漏电时,通过火线与零线的电流不相等,漏电保护器中有一特殊装置(在图中虚线框内,未画出)检测到这一差异后,便切断电源,起到保护作用.漏电保护器中还有实验电路,由一只开关S与电阻R组成,闭合开关S就能模拟漏电情形,试验电路的连接符合要求的是( ) C

A B C D

4. 荷兰是一个沿海的低地国家,在政府的支持下,地球化学家奥林夫·斯却林教授正在从事用化学手段抬高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的研究,以永久性地解决海水淹没陆地的威胁。其方法是根据分子数目相同的情况下,硫酸钙比碳酸钙的体积大一倍的事实,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用废弃的硫酸灌入地下的石灰岩层中可以实现 B.碳酸钙的密度比硫酸钙的密度大 C.用废弃的硫酸镁灌入地下的石灰岩层中,可以实现 D.硫酸钙的密度是碳酸钙的密度的0.68倍

5、某一密闭绝热容器中盛有饱和Ca(OH)2溶液,当加入少量CaO粉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有固体析出 ②Ca浓度不变 ③溶液pH不变 ④溶液中OH个数一定减少( )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6、t℃,将一定量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均分为三份,分别蒸发溶剂,然后把温度降至t℃。已知从三份溶液中蒸发的溶剂分别是10g,20g,30g ,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其质量分别是ag、 bg 、cg ,则a、 b、 c 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A.b=2a B.b=c-a C.b=(a+c)/2 D.b=(c-a)/2

7、四个质量相等的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系着,因带等量电荷而处于如图所示的静止状态。已知d带正电,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带正电,b带负电,c带负电 B、a带负电,b带正电,c带负电

C、a带正电,b带正电,c带负电 D、a、 b、c均带正电

7题 8题: A B C D

8、如图所示,开口容器的底部有一个小孔,装水后,水不断从小孔流出.下图中能够粗略反映水流出时,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p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是( ) 二、填空题部分:

2+

9、如图12—4所示,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变 ,所以热空气 (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

9题 10题 11题

10、如图所示,一块既长又厚的均匀木块A,左上角有一固定转动轴0与墙连接,其下方搁有一小木块B,B与水平地面之间存在摩擦,其余摩擦不计.B从A的左端匀速拉到右端的过程中,水平拉力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作出A所受力示意图。

11、如图所示装置中,长木板甲重20N,物体乙重10N。甲、乙之间用一根轻绳通过定滑轮相连,当水平方向的拉力

F的大小为8N时,长木板甲恰能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以v甲=1.5m/s,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滑轮处摩擦,绳子

拉物体乙的功率是 W。 6W

12、楼道里的灯常常彻夜通明,因而极易损坏.若给它串联一个电阻后再接到电路里,虽然亮度减弱些,但它的使用寿命却可大大延长.现在要使“220V,25W”的灯泡在实际使用时消耗的电功率为额定功率的81%,应串接一个______欧电阻,这时灯泡和电阻消耗的总功率为______瓦. 215 22.5

13、将中控的轻质圆柱体与光盘中心圆孔正对并粘合,再把气球紧套在圆柱体上。向气球内吹足气后,把整套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气球中的气体会从光盘与桌面之间的空隙逸出,形成气垫。稍用力向右推动气球,会发现整套装置沿水平桌面向右作直线运动,速度几乎不变。此过程中,气球内气体压强比外界大气压 (选填 “大”、“小”或“相等”)。速度几乎不变的原因是 。

13题 14题 15题

14、如图所示,让质量相同的塑料环和铜环分别从条形磁铁的正上方由静止开始下落(不计空气阻力)。则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总量不变的是 (选填“塑料环”或“铜环”),塑料环和铜环 (填“会”或“不会”)同时落地,其原因是 。

15、(1)潮汐发电是在海湾或有潮汐的河口建筑一座水坝,形成水库。水坝下方有通道,内置水轮发电机组,无论涨潮或落潮,均可发电。如图所示,这个过程其实是把海水的 能转化为电能。机械

(2)利用海水表层和深层之间的温度差也可以发电。据估算,我国南海地区的海洋温差发电潜力可达1.4*10W, 若把南海温差发电潜力全部开发出来,每天持续发电量可达 KWh。3.36*10

(3)氘是核聚变的原料之一,1L海水中大约有0.03g氘,发生核聚变释放出的能量约相当于燃烧200kg汽油。若汽油热值为4.6*10J/kg,则1L海水中的氘发生巨变时能释放出约 J的能量。9.2*10

16、如图甲所示为捕蝇草,在叶的顶端长有一个酷似“贝壳”的捕虫夹,捕虫夹上有感觉毛,其基部有感觉细胞。如图乙所示,当有昆虫闯入时,会推动感觉毛并压迫基部的感觉细胞,感觉细胞便会发出一股微弱的电流。捕虫夹上内侧的细胞得到电流,其液泡会快速失水收缩,使得捕虫夹向内弯,闭合夹住闯入的昆虫。 (1)捕蝇草这种捕捉昆虫的反应属于植物的 (填“向性”或“感性”)运动。

(2)捕蝇草的这种快速反应机理类似动物的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捕虫夹上的 感觉细胞类似于反射弧中的 。

7

9

7

9

(3)捕虫夹捕虫时的弯曲原因不同于植物向光弯曲生长,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是: 。

16题: 甲 2题 乙 三、实验题

17、敌百虫是一种杀虫剂。有资料显示:“少量残留在土壤中的敌百虫,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学为验证此说法,设计了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农田里取适量的土壤,将其均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土壤进行灭菌,乙组不灭菌;②配制适宜浓度的敌百虫溶液,等分两份,并分别与甲、乙两组土壤混合均匀,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且适宜的环境下;③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甲、乙两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并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对甲、乙两组土壤进行不同的处理,目的是为了 。

(2)步骤②将两组土壤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而不是自然环境中,原因是 。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可预测步骤③中甲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 乙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 18、小明的爸爸在一块新开辟的荒地种植西瓜,发现许多幼苗与附近的土壤上长势良好的幼苗不一样,出现矮小、叶片上有许多褐斑的症状。小明怀疑是土壤中缺钾。于是小明取土壤样本带到环保部检测。检测结果认为,导致幼苗长势不良的主因是pH过低,次因是缺钾,新开辟荒地的土壤和附近的土壤样本的其他指标非常接近。下面是小明在环保部门指导下进行的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酸碱调节剂、 钾肥、 附近的土壤、 新开辟荒地的土壤、 大花盆3只长势良好且株高相近的西瓜苗若干 实验过程:①将3只大花盆分为如下三组:

A组:附近的土壤+幼苗10株 B组:新开辟荒地的土壤+幼苗10株+钾肥 C组:新开辟荒地的土壤+细苗10株+酸碱调节剂

②各组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和记录每株幼苗的株高,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请回答: (1)“小明怀疑是土壤中缺钾”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得出结论 (2)测量和记录每株幼苗的株高后,对数据应如何处理? 。 (3)请在右图中用柱形表示B、C组的预期实验结果。

(4)小明建议爸爸在此荒地种植西瓜时,应追施适量的 (用化学式表示)和钾肥进行改良。 19、某课外活动小组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将2 g铝粉和3 g碘粉小心混合均匀,分为质量相等的3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现将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加入0.5 g水 加入1 g胆矾 加入1 g无水硫酸铜 接触即产生火花 约需30秒产生火花 1分钟时仍无明显现象 根据上述事实回答下列问题:(1)一组实验中,发生反应时除产生火花外还应有什么现象__________ (2)通过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反应属于为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0、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了俗名为苏打的碳酸钠后,得知它还有一个俗名为小苏打的“兄弟”,这个“兄弟”的性质是否和它相似?它们之间能发生转化吗?小明查阅了资料,将相关信息整理如下:下面是小明进行的探究: (1)用试管取适量Na2CO3与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 是 。

(2)在研究Na2CO3与NaHCO3转化时,小明觉得Na2CO3转化为NaHCO3过程中,由于NaHCO3溶于水,整个过程不会有明显现象。老师笑着对小明说:“做实验吧,实验会告诉你答案。”于是,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向饱和的Na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