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章的集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8 9:27: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节假日,黄金周,人们纷纷背起行囊,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观光游、休闲游,组团游、自助游,生态游、购物游??随着社会的开放,随着财富的增加,旅游,已经从以往的生活奢侈品变成了老百姓的日常消费品,并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走中的国人,给世界的发展带去了巨大的商机,也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 我国本是礼仪之邦。但翻翻媒体信息,一些同胞的言行还是让人汗颜:城市地铁中为抢占座位大打出手,国际航班上为行李摆放吵闹不休,埃及神庙里不忘涂鸦“到此一游”,新近又曝出“中国游客卢浮宫手持假门票”的新闻??这些不文明行为在媒体聚光灯下显得格外刺眼。

一些国家的旅游景点和酒店居然张贴出只有中文的告示牌:“请勿大声喧哗”“请勿随地吐痰” “请勿乱扔垃圾”。是歧视,还是警示?陋习难改,给我们的旅途平添了诸多烦恼,给国人的尊严也带来了无形伤害。

我们总想给世界带去中国话语、中国形象、中国价值,其实,最有效的传播、承载和代表,恰恰是最普通的中国人的一言一行。

我们怎么去努力涵养自己的行走文明?如何去全面提升国民的人文素养? 还是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家庭、社会的公民教育抓起。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独立、平等和尊严的意识,引导每一个人自觉认同、坚定恪守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和道德法制规范,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课本里早已有公民的思想品德教育,从内容的高蹈和指向的远大看,不可谓不重视。

可是,从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视角看去,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有记者采访中听到老师同学的回答,不少是“枯燥”“空洞”,理论性强,说教味浓,与学生的生活脱节,与社会的需求隔膜。

另外,当下学校重视的还是高考的独木桥,还是考核的指挥棒,专业科目的努力是立竿见影的进步,思想品德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功效,公民教育的成效是一种浸润和涵养,如何简单以分数度量?于是,人文情怀的培养,生命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的树立,感恩之心、关怀之心、敬畏之心的熏陶,很难摆上应有的位置。 在应试教育的冲击和就业困局的倒逼中,公民教育在学校课程中很难逃脱边缘化的命运。这一切,都给学生的角色化、社会化成长投下了缕缕浓重的阴影。至于家庭、社会的公民教育,基本上付之阙如。当前的种种社会乱象,也多是这一缺失结出的苦果。

文明也是一种建设,一种养成。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和评选,已有经年,有力地助推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优化、文明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进程。从环境育人,到文化树人,从有形之手的行政推动,到无形之手的需求拉动,从城市与乡村一体,到市民与新市民共建,文明,已经成为不少城市百姓的生活方式、日常叙事。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老百姓对政府啧有烦言:为什么年年在创建,但城乡脏、乱、差难题还是迟迟得不到治理?为什么奖牌颁授之日,就是不少创建举措终结之时?为什么不惜代价去经营城市形象、打造文化地标,而对城市特色、城市品质却毫不在意?显然,轰轰烈烈的背后,有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的思路在作祟。

另外,越来越多的城市纷纷寻找、塑造城市精神,以凝心聚气,引领新一轮城市发展潮流,这无疑是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城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争先恐后的命名和宣传,很快便沦为一时之秀,渐渐归于沉寂,撒落的只是一些没有人文根柢的文字泡沫和一些缺失生命汁液的空洞口号。

还有日常的文化建设,同样有着严重的缺位和错位。看看我们的报章网络,影视屏幕,街头书摊,究竟承担了多少公民教育的责任?倒是暴力的血腥、色情的泛滥和财富的贪婪,往往成了竞相追逐的热门选题。

行走不仅是文明的展示和传播,同时也是文明的欣赏和汲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自然中感悟,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感悟,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的多样性文化交流、撞击和融合中去感悟,也是一条文明提升的捷径。每一次出外行走,都应是一次文明的游学之旅。

有朋友不久前连续到了美国、俄罗斯,向笔者讲述了出国感触:美国人爱读书。火车站,见母子俩等车,刚出生几天的婴儿在童车里熟睡,一旁年轻的母亲席地而坐,手中捧读的是书。俄罗斯人爱读书。公交站,有一位长头发、留胡须的青年在依序排队,看模样,就像我们习见的街头问题青年,聚精会神,手中捧读的也是书。朋友上前看清,是人物传记。

我们在国内,身边常见的多是埋头沉湎于手机的另一番景象。引人深思、令人警醒的是:长此以往,一个爱捧书本的人群和一个爱捧手机的人群,他们的文化底蕴他们的人生追求他们的发展思维,将会生发出怎样深刻的差异呢?

中国对外开放的内涵在不断深化,中国人融入世界文明的进程在不断加快。身为一个行者,去努力感知域外的新鲜事物,去积极汲取人类的先进文明,去自觉呼应共

同的价值追求,把耳濡目染的点点滴滴带进自己的行囊,这或许是意外的但却可能是更有价值的收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个游客行走意识的觉醒和提升,都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参与和建设。

一般说来,编者按分为以下几种: 1、介绍性

一般来说,篇幅比较长的,说理比较深奥的文章,适合下这类的编者按。对于篇幅比较长的,以梳理情节,归纳主题,点出最大特点为主要内容;对于比较深奥的文章,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文章大意复述出来为重中之重。 2、评论性

一般来说,特点不甚鲜明的文章,编者需要通过自己的分析加以凸现,以便于读者快速把握;还有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或者观点,也非常适合这种编者按。 3、综合性

这类编者按就有以上两种编者按的特点,只是在具体的撰写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去确定编者按的侧重点,或以介绍为主,或以评论为主,或二者兼顾。因而,以上两种编者按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这类编者按中,都不可偏废。 语言特色

编者按是报刊、书籍编者对新闻、文章阅读后连同稿件一起发表的说明、批注或考证性文字,也叫“按语”“案语”。所以编者按不是一种固定的单独运用的文体,而是在编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处理方式。它是最简短、最轻便的言论形式之一,在编辑工作中用途很广。编者按通常200字左右,甚至更短,有时仅三言两语,但要能够切中要点。它没有独立的标题,位置也较自由。是一种最简短最轻便的评论形式,是编者对新闻报道所作的说明和批注。 举例 例1

编者按:给我们发来求助信的这两个考生所遇到的困扰,都是公正问题。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公正的社会。他们有理由向社会、向高考招生办、向有关大学要求公正,因为教育——我们民族命运所系——不仅寄望于它输出新时代所要求的知识、人才,同样寄望于它输出新时代所要求的社会理性与道德。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教育都承担着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