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打印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12:34: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部分 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 跨文化交际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的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

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

A语言的产生; B文字的使用; C印刷技术的发明; D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 E跨文化交际。 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 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

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

? 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

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 亚文化 地区文化 小群体文化 (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第二章 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 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 Edwar Hall的《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 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 跨文化交际学内容:

(1) Richard Porter 8态度、社会组织、思维模式、角色规定、语言、空间的组织与利用、时间观念、非语言表达 (2) Porter. Samovar 3 观点(价值观、世界观、社会组织)、语言过程(语言、思维模式)、非语言过程(非语言行为、

时间观念、对于空间的使用)

(3) 心理学家Michael Argyle 6 语言、非语言交际、社会行为准则、家庭和同事的关系、做事的动力和动机、思想观念

二、跨文化交际学在欧洲 (与语言学关系密切) ? 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 International

? Jenny Thomas 《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不绝对,因为语境可能不同。 ? 前苏联的跨文化交际学主要表现在它的国情语言学方面,维列夏金和科斯托马罗夫是创始人。

1

三、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 (始于80年代初期) ? 重点在于外国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 研究集中于:语言与交际的关系;非语言交际;中西习俗对比;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国民性研究。 四、跨文化交际学的多学科性质(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

? 它的理论与材料来之于众多学科,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和传播学。 ? 人类学,尤其是文化人类学——实地观察、调查访问。

心理学,主要是社会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精确的数据和严密的分析。 传播学,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基地——重视理论。

语言学和语言教学领域——利用收集的语言材料,提出注意目的语的文化。 ? 教师和研究人员一般认为对他们最有帮助的是人类学和语言学。

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文化与交际 第三章 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一、文化的定义

? 文化的定义为何重要

首先,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研究时,不可避免进行文化对比。 其次,在研究任何学科前,术语的界定是前提。关系到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经确定。 第三,对于文化定义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 文化的界定:1)人学角度,强调文化的本质关系到人的本质,文化的本质是创造

2)社会功能的角度,强调文化是生产力,是信息和知识,是一种文化心态和符号系统 3)传播学角度,强调传播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

? 文化的定义: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

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个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Kluckhohn指出:A文化具有相对性 B文化可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1)文化时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3)文化时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4)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A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是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

的遗传。正是人类有了语言,人类知识才得以积累,文化财得以传承。 B文化不是先天所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C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

D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文化支配着人的行动。

E文化时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又是不断变化的。

2

三、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

? 贯穿研究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

? 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文化因素:A一个民族的历史 B一个民族的传统 C宗教思想 D价值观念

E社会组织形式 F风俗习惯 G政治制度 H社会发展阶段

第四章 交际

一、交际与传播

? 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而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 二、传播的定义

? 传播与人类的历史同样长。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传播。传播是对于人的社会性的确定。 ? 传播学大致形成于30~40年代的美国。

? 张国良的定义:所谓传播,即人类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就是信息的传送和接受,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这一过程就是传播。) 三、传播的种类

? 传播 人类传播 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电视手段) 非社会传播:内向传播 (自我传播) 非人类传播 四、传播的模式

? 早期影响最大的:Harold Lasswell 5W模式 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特点:优点——简明扼要; 缺点——忽略社会环境、反馈 ? 线性模式:增加信号、噪音(干扰因素)

信源 → 发射器 → 信道 → 接收器 → 信宿 ↑ 噪音源 ? 循环式的模式:加入“反馈”

? Lyle的模式:特点——把传播放在社会环境中考察 (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社会总系统) 五、传播模式与跨文化交际

? 编码、译码是两个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即使相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可能出问题)

? 我们观察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不能孤立地看,而是要考虑到传者和受者的周围的群体以及整个的

社会环境。

3

第三部分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第五章 语言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

②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法与崇尚对称和谐的文化心理也大量反映在汉语词语中。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 人们普遍认为——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

? 萨丕尔和沃尔夫:语言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地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

A语言主要是反映而不是创造价值观念方面的社会文化准则。

B世界上的语言拥有许多结构上的共同成分,其数量超过人们目前所认识到的。 C语言与社会行为是平等的成分,不能确定何者为主。 三、词义与文化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

? 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与一般词汇的界定:A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涵义;

B文化词汇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

? 对于词汇意义通常作“指示意义”及“隐含意义”的区分。

? 词义的七种主要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 ? 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1)A、B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同或大致相同; 2)A、B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

3)A、B概念意义相同,A有内涵意义,B无内涵意义。 四、语用规则与文化

? 语用规则掌握困难的原因:A很多语用规则还没有总结成文字,记录在书中; B与语言规则相比,语用规则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自觉。 五、交际风格与文化

? 人们认为合理的通常是自己所习惯的,与自己的习惯性违背的东西往往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

的。实际上,逻辑并不是存在于所有文化中的固定不变的东西,逻辑概念本身有着很深的文化烙印。 ? Karl Pribram将世界上的思维模式、说理方法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借助于某些普遍接受的概念说理;(法国、地中海国家、罗曼语系国家) 第二类强调归纳和验证,而对抽象概念抱怀疑态度;(英、美、澳、新、加)

第三类属直感式说理方法,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常引证权威;(德语及斯拉夫语国家) 最后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说理方法,基于事物本身包括对立面这一基本事实。 E.g. 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比作“桥式”,直接明白地传达给对方。 日本人的思维模式比作“垫脚石式”,采取迂回、隐含的方法。

? 学者们通常都把“归纳法”(个别→一般)说成是东方的交际模式,把“演绎法”(一般→个别)说

成是西方的交际模式。

4

第六章 非语言交际

一、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

?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非语言交

际还包括副语言(副语言亦称为伴随语言,包括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

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文化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在五个方面存在区别:

A语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具有严谨的结构,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 B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

C语言交际在讲话的时候进行,在停止讲话的时候中断,是非连续性的,非语言交际是连续不断的; D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生而知之,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有些是后天习得的; E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在从事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时使用的大脑“半球”不同。(语左,非语右)。 ? 非语言交际通常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一般来说,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 三、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 1. 眼神

? 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注视对方,因为妇女比男人更重视人际关系,更重视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 ? 眼神还对话轮转换起调节的作用。 2. 手势

? 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

? 即使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可能会具有不同意义。 ? 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也有跨越文化的手势。 3. 身势

? 总的来说,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讲话时动作较多,动作幅度也很大;北欧、英美人动作

较少,幅度也较小。中国、日本、朝鲜人也属于动作较少、幅度较小这一类。

? 上课坐姿,中国强调集体、纪律、合作,美国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 ? 姿势与地位的高低有一定的联系。姿势与性别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4. 面部表情 5. 服饰

? 三项功能:舒适、保护遮羞与文化展示。它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愈来愈大。

? 在现代社会中,衣着象征身份地位,或表明职业。场合与服装的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触摸

? 触摸分为五类:功能、社交、友爱、情爱、情欲。

? 文化可划分为“接触性文化”( 气候暖和的国家)与“低接触文化” (气候寒冷的国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