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打印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5:14: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英美人对于身体接触十分敏感,通常都极力避免。泰国孩子的头绝对不能抚摸。西方国家,拥抱是一

种礼仪,接吻也只是面颊触碰一下。中国教师在美国感到最难适应的是体触、接吻、拥抱。 五、时间观念

? 单时制的人们(北美、北欧、西欧、中国)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他们强调

时间表,强调事先安排;

? 多时制的人们(拉丁美洲、中东)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而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 六、对空间的使用 1.领域性 2.个人空间和体距

? 个人空间是指一个人与另外的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或距离。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年龄、关系远近和文化背景。

? Hall将个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6-18英尺)、个人距离(近者1.5-2.5远者2.5-4)、

社会距离(近者4-7远者7-12)、公众距离(12-25,公众领袖30英尺)。

3.对于拥挤的态度

? 英语国家对于从拥挤的人群中传过去有所顾忌,双手开路,说抱歉,往往不愿意用身体去挤。 4.位置安排

? 宴请活动中,最重要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右边,次重要的安排在主人的左边。如果女主人在场,次重

要的客人安排在她的右边。

第七章 社会交往

一、见面语

? 毛利人额头轻轻接触,泰国人实行拜礼,合掌礼。 ? 汉语和英语在见面语方面有许多差异。 1) 英语中祝愿性质的见面语比较多。

2) 英语中中性的见面语如HI,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

3) 汉语中有一些见面语是英语于中少见的,比如直接用称呼代替问候:王老师! 4) 汉语中见面打招呼的另一个通常方式是就对方在做的事发问。 二、告别 (在不同的文化中告别的方式和节奏不同)

? 英美人,先表示几次,然后才站起来,正是的告别比较短暂。 ? 中国人告别过程是前面短后面长,走到门口还要继续再聊一会儿。 三、恭维与谦逊

? 中西习俗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把谦虚与人们的道德联系起来,把谦虚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四、送礼

?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一般认为礼品包含的意义更重要。受礼人一般当面打开,说些赞美的话。 五、宴请招待 丰盛的西餐一般也只有四五道

6

第八章 人际关系

?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际关系差异甚大,受文化的制约。一般来说,在个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

比较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一些,显得不那么紧密,而在群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相对少一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显得密切。

?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在人际关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感到困惑、失望或极不适应。 一、家庭的地位与作用

? 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主干家庭(一个家庭中有两袋以上,每代只有一对夫妇的家庭)数

量很少,儿女成年以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离开父母,单独居住。独立精神。 我国,数代同堂,不过现代化过程中核心家庭呈上升趋势,父母常替孩子做决定。

? 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家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是次要的,

我国相反,且个人与家庭合二为一。

? 中国宗族观念很重,在老华侨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宗族组织负责调节内部关系,保护组织内部成员。 ? 中国家庭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内外有别,长幼有序”。区分兄弟极为重要,儒家“五伦”:君臣、

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家长制、严格的等级制度

? 在美国,家庭中夫妻关系是首要的。在中国,一个新娘首先是做儿媳不是做妻子。 ? 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西方,儿女与父母是平等的关系。 二、家庭化的社会关系

? 美国人,朋友之间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中国,家庭化的社会关系,扩大了的家庭。 ? 同乡的概念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特点,跨国公司用人的一个原则是职工应该来自不同国度。 三、单位——一个家庭式的组织

? 在我国,有单位全包的做法,与我们过去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关,也与我们的群体意识有着密不可

分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按照家庭的模式处理社会上的问题。

? 在西方,没有类似我国单位这样的机构或部门,很多事情认为是个人的事,与工作部门毫无关系。 四、关系网——家庭关系的再扩大

? 西方国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只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只是在某些事情上才做的事。 ? 与关系网有密切关系的是人情。中国人心中一般都有一本人情帐。 五、圈内与圈外

? 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社会关系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由于家庭的重要性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中国人难以与陌生人发展个人关系;

二是中国人对于自己人和外人采取不同的道德标准,对自己人是一个标准,对其他人是另一个标准。 六、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

? 在我国人际关系中的两个特点——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和等级差别——对于跨文化交际产生重大

的影响。

? 来华从事经贸谈判:中方往往先试图建立友好的关系,而西方人一般是就事论事。

? 处理朋友关系:我国重视老朋友的关系,美国等国家,一生要迁移多次,很难有长久的友谊,一般不

愿意朋友关系过深带有许多责任和义务,将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

7

第九章 经营管理

一、经营管理与文化密切相关

? 经营管理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深刻反映文化的各个层面,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管理与

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 文化冲突产生在几个不同的层次,有的属于显形文化(语言、非语言交际习俗),有的属于价值观和

行为规范方面,有的是人之模式,有的是制度性文化。 二、不同的经营管理理论模式 ? 四个阶段(理论发展):

1)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优点——管理科学化; 缺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2)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 工作环境的物质条件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听民众,感情需要 3) X——Y理论 侧重于自我实现,提出一套激励理论 4) 超Y理论 动机、需要 管理需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三、文化对于经营管理商贸谈判的诸多影响

? 劳动态度:干活效率。日本早到晚退;中国迟到早退。

? 对时间的不同态度:日本拖延战术;德国安排严格;法开始慢,逐步速度加快;我国手续繁杂 ? 权力与决策:日本,家长式的经营体制;美,代表握实权;日本中国集体协商,请示上级 ? 和为贵:日本、中国避免正面冲突,避免正面回绝;美公开分歧“诚恳的对抗”

? 法律的意义:美,严谨,详细法律文件;中日韩认为合同不是最终的谈判结果、客观情况随时发上 ? 关系网:德、法、亚洲重关系

第十章 价值观

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 一、什么是价值观——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 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价值观是主,信念、态度是从。 二、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 (支配和反映的关系)

? 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语言、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 ? 交际反映人们的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特点(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 ? 特点:①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②价值观形成以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③价值观虽然相对稳定,但却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实际上,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观往往也会随之变化。

四、学者们对于价值观的研究

? 衡量价值观的尺度:A个体主义—集体主义 B对权力距离的态度

C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 D男性—女性。

? 儒家工作动力的指数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关。

8

第十一章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一、认识上的误区

? 在交际中,误以为对方和自己没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行为与自己预期相差甚远,就会产生困惑,

失望,造成交际失败。

? 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把自己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

? 跨文化交际经历的阶段:A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B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实与预期差距很大,引起

文化冲突;C感到愤怒、恐惧;D决定退缩回去。

? 必须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

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的跨文化意识。

二、刻板印象——先于与某文化接触而对其先入为主的印象、预判。(与“概括”相区别) ? 刻板印象是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这些属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 形成刻板印象的过程与形成概念的过程有共同之处,都是对事物的概括,所不同的是刻板印象往往完

全忽视个体区别,而且步子能够以改变自己的看法。

? 刻板印象并非一成不变;刻板印象与歧视密切相关,刻板印象的下一步就是歧视。

三、民族中心主义——按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

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

第十二章 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

一、文化休克

? 文化休克:是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映。通俗地说,一个人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

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在严重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最严重的甚至会患精神病或者自杀,这便是文化休克。 ? 表现:A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B失去朋友、地位、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C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以及)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D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 E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F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 并非进入异环境的人都会发生文化休克,进入陌生环境的情况分为四种:

A旅游者 B短期出访的商人、政府官员、外交官等 C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人员 D移民和政治避难者 ? 各种解释:①传统的解释——认为其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某种东西

②负面事件理论 ③社会支持减少论 ④价值分歧论

二、跨文化训练的历史与现状

? 美国最大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组织SIETAR的名称中包括了教育、训练和研究三部分,但训练所占的成分

越来越大。

9

三、跨文化训练的方式

? 方式:A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演讲、放录像、提供阅读材料、组织讨论。传统、容易。

B分析原因的训练——先叙述反应文化冲突的事件,然后提供几种不同的解释,讨论。 C提高文化敏感的训练

D改变认知行为的训练——用得较少,有意识地改变行为模式。

E体验型的训练——角色扮演;参加田野作业。人为制造另一种文化环境 F互动式的训练——在交往中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学会各种交际的技巧。

▲ 典型实例分析是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四、跨文化训练目标

? Hanvey 跨文化意识四个层次:

A通过旅游或课本了解异文化表象的特点。觉得奇特和富有异国情调; B经历文化冲突,看到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重要而细微的不同方面。

C通过理性分析,理解异文化重要而细微的特点。在认知水平上感到可以接受;

D长期生活于异文化中的体验,学会以当地人眼光看待世界。觉得异文化是可以接受的。

? 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一般都不主张异国人彻底本土化,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

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合作。

? 从实践来看,价值观方面的分歧(真正的困难)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察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