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外国)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2:51: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屡遭战祸而散居各地,或成亡国之囚,但仍能保持宗教传统和维系民族信念。

古代希伯来人对儿童的宗教教育常以诵读经典和参加宗教节日来进行宗教道德意识的教育。在宗教教育的同时,接受直观、形象的教义和教规的教育,获得关于社会、民族、风俗习惯和生活常规方面的知识。希伯人比较注意尊重儿童,认为关怀、培育子女是每个做父母应尽的职责。特别强调女孩子的教育操持在母亲的手里,要敬仰上帝,遵守律规和勤劳持家。

(2)会堂教育时期:古代希伯来人在流放时期,开始接触一种先进的古巴比伦文化,在巴比伦的国土上开始出现了尤太会堂,尤太会堂成为教育和礼拜的中心。家庭由会堂替代成为主要的教育场所。当时单纯依靠家庭教育和教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希伯来人在保存希伯来民族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教育因素发展了学校教育事业,在尤太会堂内设立了学校,儿童们在这里读书、写字、理解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通过打骂和体罚使儿童养成敬畏神明、谦逊节制、诚实仁慈的美德。

2. 古代希伯来犹太教与学前教育的关系是怎样的?

古代希伯来学前教育宗教意识的熏陶贯穿一切,对儿童的宗教教育常以诵读经典和参加宗教节日来进行宗教道德意识的教育。要求儿童逐渐学会背颂祈祷词、圣经、格言、谚语、圣歌和圣经,了解尤太民族宗教节庆和习俗惯例,崇尚自己的父辈和信仰。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牢固的信仰基地;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使整个尤太民族屡遭战祸而散居各地,或成亡国之囚,但仍能保持宗教传统和维系民族信念。才把一个亡国的民族紧紧的连接在一起,并创造出新的未来,在民族史上还是在教育史上,都堪称一个奇迹。

3. 分析古代希伯来人重视学前教育的主要原因

从历史上看,古代希伯来人在长期动荡不定的生活经历中,为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既依赖于宗教,又寄希望于教育,把宗教作为维系种族的灵魂,把教育当作实现民族统一和复兴的神圣事业。所以早期教育一直颇受重视,他是为民族救亡和传统的继承服务的,为整个民族的教育起着一种先导作用。儿童从小就在家庭里或者会堂中接受严格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比较狭窄,宗教意识的熏陶贯穿一切,要求儿童逐渐学会背颂祈祷词、圣经、格言、谚语、圣歌和圣经,了解尤太民族宗教节庆和习俗惯例,崇尚自己的父辈和信仰。正是由于这些东西,才把一个亡国的民族紧紧的连接在一起,并创造出新的未来,在民族史上还是在教育史上,都堪称一个奇迹。

5

第三节 古代印度的学前教育

1. 简单介绍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和佛教的幼儿教育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盛行家长制,强调父亲在家庭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父亲握有子女生死、买卖大权,也有教诲和培养儿童的义务。家庭教育从儿童幼年开始,教育内容除了身体养护和传授生活知识、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外,主要是记诵吠陀经典,神学的色彩极浓。婆罗门家族的儿童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诵这些深奥莫测的宗教术语,是一大苦役。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孩子学习吠陀经典的任务有所减少,有较多的时间和父辈学习有关军事、农作、手工方面的实际知识。首陀罗种姓的孩子完全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被视为牲畜随意打骂、处罚、转让和出售,当作会说话的工具。

佛教的幼儿教育一般在家庭中进行,儿童从懂事起就在信佛的父母言传身教和日常生活中接受早期教育。主要在信仰方面、公德意识的养成方面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信仰方面要求儿童对虔诚崇拜,定期参加宗教仪式,吟诵经文;公德方面要求以慈悲为本,积德行善等;在行为习惯方面要求勤奋、早起、洁净、生活简朴、乐于吃苦。养成乐意助人,慷慨施舍的心态。

2. 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如何?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是一种阶级压迫制度,对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曾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把当时不同社会分工的人群划分为四个等级,也就构成了四种种姓。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是掌管宗教事物的僧侣贵族;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是执掌行政和军事大权的世袭贵族;

第三等级是“吠舍”,是自由人,是农夫、手工业者和贫民;必须向前两个等级交物、纳税。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是被征服者或奴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前两个等级和后两个等级由于种性差别而尊卑极为悬殊,他们之间不得通婚,不得共食,世袭相传,不得更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的权利高于一切,意识形态和教育无不打上烙印。

幼儿教育也是完全为培养宗教意识而展开的。婆罗门家族的儿童的教育神学的色彩极浓,内容除了身体养护和传授生活知识、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外,主要是记诵吠陀经典,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诵这些深奥莫测的宗教术语,是一大苦役。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孩子学习吠陀经典的任务有所减少,有较多的时间和父辈学习有关军事、农作、手工方面的实

6

际知识。首陀罗种姓的孩子完全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被视为牲畜随意打骂、处罚、转让和出售,当作会说话的工具。

3. 分析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与佛教学前教育的不同特点。

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是与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紧密相关的,其中婆罗门教的教育是以维系种姓压迫和培养婆罗门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的。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分别是在各自的家庭中进行的,以记诵《吠陀》经为主要内容,以父教子,代代相传。

佛教教育在印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幼儿教育有家庭教育和寺、庵教育之分,但都是以信奉佛祖、吃苦修行、遵循教规、消极厌世为基本特征。因此,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始终被浓厚的神学说教所统治。

第三章 古代西方的学前教育

认识和了解古代西方学前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在古希腊、古罗马和西欧中世纪时期,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一般特点。重点掌握古希腊、古罗马的学前教育发展的内容。领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古希腊的学前教育

1. 斯巴达的学前教育的内容

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与外界交通不便,但适宜农业经济的发展。斯巴达的居民有三类:斯巴达人是奴隶主阶级;希洛人是被征服的奴隶;皮里阿西人是无政治地位的自由民。占10%的斯巴达统治者作为农业军事贵族,对90%的奴隶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为加强统治,全体斯巴达人都被编入军队。这种社会状况决定了斯巴达从幼儿教育开始,整个教育十分重视军事体育的特点。

斯巴达在教育方面提出的任务是把奴隶主后代培养训练成身体健壮、性格坚强、仇恨奴隶、顺从长老的勇士。为了确保新生一代强健的体质,国家只允许身体和情绪正常的成年男子结婚和生育,婴儿出生后,只有健壮的婴儿被保留下来,在家庭中由父母抚养至7岁,从小经受锻炼身体的种种考验,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孤独很暗和知足愉快的品性。7岁后进入正规的国家教育场所接受严格的训练。 2. 雅典学前教育的内容

雅典是典型的民主制城邦国家,有丰富的矿产和优良的海港,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雅典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培养英勇善战的兵士,更要把年轻一代培养成

7

为有文化知识的政治家、能说善辩的思想家、精明能干的商人和善于出谋划策的国家各级统治人才。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奠定了西方教育发展的基础。雅典的教育无论在组织形式上还是在内容方法上,都比斯巴达的教育更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雅典也是体格强健的孩子才准许留在家中养育,儿童在家中学到粗浅的行为道德观念和日常生活的小知识,7岁前男孩在妇女们的闺房里享受和女孩同样的教育,7岁后的男孩,进入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而女孩则一直被留在家里接受家庭教育。学习读写、演奏乐器、纺织、缝纫、烹饪和刺绣等。

3. 斯巴达学前教育和雅典学前教育的相同点和区别

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奴隶制教育模式,他们的教育有相同之出,但在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和幼儿教育的具体做法都有很大的差异。 共同点:斯巴达和雅典都属于奴隶制国家,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特别的重视,并采取“优选法”的具体措施;教育都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轻视任何形式的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教育已成为努力主阶级及其子女的一种享受和特权,从小就开始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的熏陶,灌输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但斯巴达和雅典的整个学前教育还处在萌芽状态。

不同点:在婴儿的生存权上,斯巴达是由政府的官员决定的,雅典一般由父母来决定;在培养目标上,斯巴达是英勇善战的战士,雅典则要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在教育内容上,斯巴达偏重于身体的养护和品格的陶冶,雅典还增加了初步的知识和音乐欣赏等;在教育方法上,斯巴达强调简练、严厉和服从,雅典注重和谐、灵活和温情。它们的幼儿教育实践与理论也是西方国家幼儿教育史上一份最早的宝贵遗产。

4. 分析古希腊学前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古希腊学前教育的特点是: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优选法”的具体措施;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对儿童从小就进行道德行为的熏陶,灌输奴隶主阶级思想意识;整个幼儿教育还处在自发式的萌芽阶段。

第二节 古罗马的学前教育

1. 古罗马共和前期的学前教育状况如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