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高级中学)及详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17:00: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7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高级中学)

(总分150,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下列分子中偶极矩为零的是( )。 A NaCl B BF3 C NH3 D H2O

该问题分值: 3 答案:B

偶极矩是衡量分子极性大小的物理量。非极性分子的正电荷中心与负电荷中心重合,偶极矩为0。极性分子的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偶极矩不为0。NaCl是离子化合物,A项错误;BF3是非极性分子,偶极矩为0,B项正确;NH3、H2O是极性分子,偶极矩不为0,故C、D两项错误。

2.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0 L 1.0 mo1.L-1的NaAl02水溶液中含有氧原子数为4NA B 1 mol的羟基与1mol的氢氧根离子所含电子数均为9NA C 25℃时,1 L 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A

D 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该问题分值: 3 答案:C

NaAlO2含有2个氧原子,所以1mol NaAlO2含有2mol氧原子,由于NaAlO2水溶液中的溶剂水也含有氧原子,因为不知道溶剂水的物质的量,所以NaAlO2溶液中含氧原子的数目无法求出,A项错误;1mol羟基中含有的电子数为9NA,但氢氧根离子带一个负电荷,比羟基多一个电子,所以1mol氢氧根离子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B项错误;1 L pH=13的NaOH溶液中,c(OH-)=0.1 mol.L-1,所以,1L NaOH溶液中含OH-的数目为0.1NA,C项正确;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为22.4 L·mol-1,22.4 L氯气不为1mol,所以转移电子数不是2NA,D项错误。

3.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B C D

该问题分值: 3 答案:C

Fe2+在H+/NO3+的条件下,被氧化为Fe3+,不能共存,A项错误;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溶液说明该溶液显酸性AlO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不能共存,B项错误,pH=12说明是碱性条件,各离子不发生反应,能共存,C项正确;与Al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的溶液,该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无论酸性条件还是碱性条件,HCO3-都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D项错误。

4.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全部 该问题分值: 3 答案:B

①金属钠在氧气的作用下反应成氧化钠,氧化钠会被氧气进一步氧化为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可以实现甲到丁的转化;②铜在氧气的作用下直接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不能继续被氧气氧化,后续反应不能进行,所以不能实现甲到丁的转化;③硫可以被氧气氧化为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可以实现甲到丁的转化;④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可以被氧气氧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可以生成硝酸,可以实现甲到丁的转化。综上,可以实现转化的组合是①③④,故本题选B。

5. 瘦肉精学名盐酸克伦特罗,其结构简式如图1所示,盐酸克伦特罗能够发生的反应有( )。

①加成反应 ②取代反应 ③消去反应 ④氧化反应 ⑤水解反应 ⑥酯化反应

A 除②外B 除③外C 除④外D 全部可以 该问题分值: 3 答案:D

该有机物含有苯环、氨基、氯原子、羟基。含有苯环,该有机物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含有氨基、氯原子、羟基,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羟基还可以发生消去反应,羟基可以被氧化为酮羰基,氯原子可以被水解,羟基可以与羧基发生酯化反应,所以以上反应均可以发生。故本题选D。

6. a、b、c为短周期元素,a的M电子层有1个电子,b、c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电子层数的两倍,c的最高化合价为最低化合价绝对值的3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e比b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B a元素在自然界不存在游离态

C a、b、c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氧化物

D b、c分别与氢形成的化合物均为极性共价化合物 该问题分值: 3 答案:D

根据题意可以推断出a为Na,b为C,c为S。把硫酸加入碳酸钠溶液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说明硫酸的酸性比碳酸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所以S的非金属性比C的非金属性强,A项正确;金属钠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可以和空气中的水、氧气反应,所以金属钠在自然界中不能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B项正确;Na的氧化物有氧化钠、过氧化钠,C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S的氧化物有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由此判断,C项正确;b与氢形成的化合物为甲烷,甲烷为非极性共价化合物,C与氢形成的化合物为硫化氢,硫化氢为极性共价化合物,D项错误。故本题选D。

7.

A 平衡后再通入H2S,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B 反应前H2S物质的量为0.7mol

C 升高温度.平衡时CO浓度增加,表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D CO的平衡转换率为80% 该问题分值: 3 答案:B

平衡后通入H2S,正反应速率瞬间增大,之后又逐渐减小,A项错误。根据三段式计算出反应达到平衡后CO、COS、H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8 mol、0.2 mol、0.2 mol,K值为0.1,设容器的体积为V L根据K=c(COS)·c (H2S)/c(CO)·c (H2)=0.1得出平衡时n(H2S)=0.5 mol,H2S反应了0.2mol,所以反应前H2S物质的量为0.7mol,B项正确。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CO浓度增加说明反应逆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C项错误。达到平衡时CO反应了0.2mol,平衡转换率为0.2mol÷1molx100%=20%,D项错误。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 B △H>0表示放热反应,△H<0表示吸热反应

C 放热反应,使体系的温度降低;吸热反应,使体系的温度升高 D 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该反应的△H<0 该问题分值: 3

答案:D

化学反应过程中既有物质变化又有能量变化,A项错误;△H>0,表示的是吸热反应,△H <0表示的是放热反应,B项错误;放热反应中,因为有热量的放出,所以使体系的温度升高;吸热反应中,因为要吸收热量,所以使体系的温度降低,C项错误;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该反应的△H <0。D项正确。

9. 分子式为C5H10O2并能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有机物有(含立体异构)( )。 A 2种B 3种C 4种D 5种 该问题分值: 3 答案:D

10. 在图2装置中,小试管内为红墨水,带有支管的U形管中盛有pH=4的雨水和生铁片。 经观察,装置中有如下现象:开始时,插在小试管中的导管内的液面下降,一段时间后导管内的液面回升,至略高于U形管中的液面。下列有关解释合理的是(?? )。

A

B 雨水酸性较强,生铁片始终发生析氢腐蚀 C 生铁片中的铁是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D U形管中溶液pH逐渐减小 该问题分值: 3 答案:A

反应刚开始时雨水的pH=4,酸性较强,进行析氢腐蚀,产生氢气,所以小试管中导管内页面下降,当酸性逐渐减弱时,发生吸氧腐蚀,U形管内氧气被消耗,所以小试管中导管内液面上升,吸氧腐蚀中正极反应为A项正确;反应中除析氢腐蚀外,还发生吸氧腐蚀,B项错误;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中,生铁片中的铁均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铁片中的碳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C项错误;U形管内发生析氢腐蚀中正极反应为,消耗H+后发生吸氧腐蚀,吸氧腐蚀中正极反应为,这两个反应均使U形管中溶液酸性减弱,也就是pH增大,D项错误。故本题选A。

11. 设计化学问题要合理把握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这种教学设计主要遵循的是( )。

A 最近发展区理论B 尝试错误理论 C 图式理论D 格式塔理论 该问题分值: 3 答案:A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距叫作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略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其中“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指的就是教学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深度,不能过于简单;但问题又不能过于深奥,否则“跳起来仍旧摘不到桃子”,学生便会彻底放弃。所以题干观点遵循的是最近发展区理论。

12. 当前化学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 )。 ①自主学习 ②接受学习 ③探究学习 ④合作学习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该问题分值: 3 答案:C

当前化学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13.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描述目标要求的行为动词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型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下列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是( )。

A 辨认、关注 B 分类、测量C 说明、赞赏 D 解释、判断 该问题分值: 3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