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9:33: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学反思模板
课题: 《二力平衡的条件》 科目: 初中科学 提供者:罗莉娜 教学对象: 七年级 单位: 洪合镇中学 一、反思教学内容 大家好!我今天我反思的课题是《二力平衡的条件》,下面我将从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课时:第 一课时 学效果、反思教学改进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反思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知识是继学生刚了解力的概念,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延续,是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需要和补充;同时,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学情分析: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三章前4节中已学习了一些力,如拉力、推力、重力、弹力等,通过本章前一节的教学,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心理方面,初一的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动手实验也是他们特别爱好。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初步学习分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二力平衡条件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鉴于学生对受力分析感到比较生疏,所以将难点确定为对物体受力分析,区别二力平衡条件和相互作用力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直观演示法;②小组活动、讨论法;③多媒体展示。 五、学法分析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 六、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为了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内容: (一)导入 情景引入,拔河比赛,分析绳子受力,但静止,引出本课教学内容《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讲授新课 展示尺子为什么不掉下来,这里有个不足,问题提的不恰当,本打算让学生回答出收到手指的支持力所以不掉下来,结果感觉学生很紧张,不能很简单的回答这个问题,课后思考应该这样问,尺子收到哪两个力的作用会更好。引出平衡状态这个感念,并让学生判断一些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这个环节,基本没有难到学生,达到预期的目的,并引出平衡状态下,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和牛一定律建立了联系。设置平衡状态这个环节是为下面二力平衡概念的引出做铺垫。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事物: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匀速掉起的货物,分析受力情况和所处状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接着两个例题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平衡力,问其判断原因,是想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因为静止,因为匀速直线匀速,所以判断是平衡力。接着教师指出二力平衡满足的条件不是依据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不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都能称为平衡力的,那么要称为平衡力必须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本活动完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实验步骤: 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平衡状态。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等到学生完成后,小组讨论交流,然后用多媒体小组汇的方法,报探究活动设计方案的空白,以及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利用课本Pxx2思考与讨论解决二力平衡条件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这个难点。 (三)巩固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 三、反思教学效果 课堂中用图片、实例、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方式开展,特别是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同学们参与课堂,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改进措施 学生探究活动有些盲目性,活动时候教师首先分析一下课本中的活动,明确活动任务,并让好一点的学生一个示范;由于是小组合作,每组中有相对比较优秀的几名学生可以带领大家一起活动,这个活动看起来很简单,有个别小组学生不会做,不懂意思。这个也和课前的预习达标有关,前面一节是体育课,上自修,我已经提前发了任务单并让学生预习,他们也说我都预习了会做了,导致上课高估了他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