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化检验简答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6:52: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简述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的原理。

答:血清中蛋白质中相邻的肽键(一CO—NH一)在碱性溶液中能与二价铜离子作用产生稳定的紫色络合物。此反应和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铜离子作用形成紫红色的反应相似,因此将蛋白质与碱性铜的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生成的紫色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血清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故可用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2.简述BCG法测定血清清蛋白的原理。

答:清蛋白具有与阴离子染料澳甲酚绿结合的特性,而球蛋白基本不结合这些染料,故可 直接测定血清清蛋白。血清清蛋白在pH4.2的缓冲液中带正电荷,在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存在时,可与带负电荷的染料BCG结合形成蓝绿色复合物,其颜色深浅与清蛋白浓度成正比。与同样处理的清蛋白标准比较,可求得血清中清蛋白含量。 3.血浆清蛋白具有哪些功能,测定血清清蛋白有哪些临床意义?

答:血浆清蛋白具有以下生理功能。(1)血浆中主要的载体蛋白,许多水溶性差

的物质可以通过与清蛋白的结合增加亲水性而便于运输。(2)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3)具有维持酸碱平衡的能力。(4)重要的营养蛋白。

血浆清蛋白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如下。(1)低清蛋白血症常见于以下疾病。①清蛋白合成不足: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但由于清蛋白的半寿期较长,因此,在部分急性肝病患者,其浓度降低可表现不明显;蛋白质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也可造成清蛋白合成不足。②清蛋白过度丢失:由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清蛋白由尿中损失,有时每天尿中排出蛋白达5g以上,超过肝脏的代偿能力;肠道炎症性疾病或肿瘤时,也可由肠道损失一定量的蛋白,从而引起血浆清蛋白含量下降;在烧伤及渗出性皮炎, 可从皮肤丧失大量蛋白。③清蛋白分解代谢增加:由组织损伤(外科手术或创伤)或炎症(感染性疾病)引起。④清蛋白的分布异常:如门静脉高压时大量蛋白质尤其是清蛋白从血管内渗漏入腹腔。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导致腹水时,由予肝脏合成减少和大量漏入腹腔的双重原因。使血浆清蛋白显著下降。⑤无清蛋白血症:是极少见的一种遗传性缺陷,血浆清蛋白含量常低于l g/L。但可以没有症状,可能是由于血管中球蛋白含量代偿性升高。(2)血浆清蛋白增高:较少见,在严重失水时发生,对监测血液浓缩有诊断意义。 3.请述OGTT概念、做法、结果判断及其临床应用。

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作系列血浆葡萄糖测定,以 评价机体对血糖调节能力的标准方法。

实验方法:WHO推荐的OGTT,葡萄糖负载量为75g,对于小孩,按1.75 g/kg体重计算,总量不超过75go清晨空腹坐位取血后,用葡萄糖溶于250一300mL水在5min内饮完,之后每隔30min取血1次,共4次,历时2 h。验前3天每日食物中糖含量应不低于150g,维持正常活动,影响试验的药物应在3天前停用,试验前应禁食8 ~14h。整个试验期间不可吸烟、喝咖啡、喝茶或进食。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清晨空蕨抽血后,开始饮葡萄糖水后30、60、120和180nin分别测定血浆葡萄糖。将空腹和服糖后30、 60、120和180min静脉血浆葡萄糖,可绘制成糖耐量曲线图。

结果判断:正常糖耐量为FPG<6.1mmol/L服糖后2h<7.8mmol/L。空腹血糖受损(IFG) 为FPG6.1~7.Ommol/L,服糖后2h<7.8mmol/L。糖耐量减退( IGT)为FPG<7.Ommol/L,服糖后2h7.8~11. Immol/L。糖尿病性糖耐量为FPG≥7.0mmol/L,服糖后2h≥11. Immol/L。

临床应用:①诊断GDM;②诊断IGT;③人群筛查,以获取流行病学数据;④有无法解释、的肾病、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其随机血糖<7. 8mmol/L,可用OGTT评价,即使.OGTT结果异常,并不代表有肯定因果关系,还应该排除其他疾病。 4.简述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答:糖尿病分为四大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

尿病。

诊断标准:①糖尿病症状(如多食、多饮、多尿、体重碱轻) +随机血浆葡萄糖≥11.1 mmmol/L;②空腹血浆葡萄糖≥7.Ommol/L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浆葡萄糖≥11. 1mmol/L。其中任何一种出现阳性结果,需用上述方法中的任意一种进行复查,予以证实,诊断才能成立。

5.简述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的实验室指标有哪些?C肽测定的意义?

答: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的实验室指标有:胰岛素测定、C肽测定、胰岛素释放试验(IRT)、C肽释放试验(CRT)。

C肽测定的意义:胰岛素和C肽以等摩尔数分泌进入血循环,但由于c肽的半寿期比胰岛素长,在禁食后c肽的浓度比胰岛素高5 —10倍。c肽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干扰,不与胰岛素抗体反应,所以血清c肽水平可更好地反映B细胞功能。

6.简述超速离心法与电泳法分离血浆脂蛋白时相对应的脂蛋白类型。 答:超速离心法是根据各种脂蛋白在一定密度的介质中进行离心时,因漂浮速率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该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CM、VLDL、LDL、HDL等四大类。利用醋酸纤维素薄膜或琼脂糖凝胶作支持物进行电泳时,血浆脂蛋白可被分为乳糜微粒、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等四种。

7.简述LDL-R、VLDL -R、SR的特点。

答:LDL—R是由8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36面体结构蛋白,分子量约115000;广泛分布于肝、动脉壁平滑肌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与含ApoB 100的脂蛋白以高亲和、力结合;通过LDL受体途径调节细胞内胆固醇水平。

VLDI受体(VLDL-R)的结构与LDL-R类似;对含ApoE的脂蛋白VLDI和VLDL残粒有高亲和性,对LDL则呈现低亲和性;不受细胞内胆固醇负反馈抑制;VLDL-R广泛分布在代谢活跃的心肌、骨骼肌、脂肪组织等细胞,但在肝内几乎未发现。

清道夫受体( SR)分为A类清道夫受体( SR-A)和B类清道夫受体(SR-B);清道夫受体配体谱广泛,对oxLDL、LDL、HDL以,及VLDL都有较强的亲和性,并参与脂类代谢。 8.请述LDL受体途径对细胞内胆固醇的调节机制。

答:LDL或其他含ApoB 100的脂蛋白如VLDL与LDL受体结合后,内吞入细胞,经溶酶体酶作用,胆固醇酯水解成游离胆固醇。若胞内胆固醇浓度升高,可通过:①抑制HMGCoA还原酶,减少自身的胆固醇合成;②抑制LDL -R基因的表达,减少LDL-R的合成,从而减少LDL的摄取;③激活内质网脂酰基Co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ACAT),使游离胆固醇在胞质内酯化成胆固醇酯贮存,从而控制细胞内胆固醇含量,使其处于正常动态平衡状态., 9.何谓CFTP?有何生理作用?

答:CETP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是胆固醇逆向转运系统中的关键蛋白质。周围组织细胞膜的游离胆固醇与HDL结合后,被LCAT酯化成胆固醇酯,移入HDL核心,通过CETP转移给VLDL和LDI,再被肝脏LDL及VLDL受体摄入肝细胞。

10.请述GPO-PAP法测定TG的基本原理,并说明如何去除FG的干扰。 答:GPO - PAP法为临床实验室测定血清TG的常规方法,反应原理如下:血清中TG在LPL作用下,水解为甘油和FFA,甘油在ATP和甘油激酶(GK)的作用下,生成3-磷酸甘油,再经磷酸甘油氧化酶(GPO)作用氧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过氧化氢( H202),H202与4-氨基安替比林(4-AAP)及4一氯酚在过氯化物酶( POD)作用下,生成红色醌类化合物,其显色程度与TG的浓度成正比。

采用两步双试剂法去除FG的影响。将LPL和4-AAP组成试剂2,其余部分为试剂l。血清先加试剂1,37℃孵育后,因无LPL存在,TG不被水解,FG在GK和GPO的作用下

反应生成 H2O2,但因不含4-AAP,不能完成显色反应,故可除去FG的干扰;再加入试剂2,即可测出 TG水解生成的甘油。

11.临床上测定了血清apoA I、apoB 100就可代替HDL-C和LDL-C吗?

答:一般情况下,血清8poA l可以代表HDL水平,与HDL -C呈明显正相关。但HDL 是一系列颗粒大小与组成不均一的脂蛋白,病理状态下HDL亚类与组成往往发生变化,则apoA I的含量不一定与HDL-C成比例,因而两者不能互相代替。同时测定apoA I与HDL -C对病理发生状态的分析更有帮助。家族性高TG血症患者HDL-C往往偏低,但apoA I不一定低,不增加冠心病危险;但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apoA I与HDL -C却会轻度下降,冠心病危险性高。

一般情况下,血清apoB主要代表LDL水平,它与LDL-C成显著正相关。但当高TG血症时(VLDL极高),sLDL增高,与大而轻LDL相比,则apoB含量较多而胆固醇较少,故可出现LDL-C虽然不高,但血清apoB增高的所谓“高apoB脂蛋白血症”,它反映sLDL增多。所以apoB与LDL-C同时测定有利于临床判断,因而两者不能互相代替。 12.简述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和,血液相关指标变化。

答:代谢性酸中毒时原发性[ HC03]降低,血液pH有下降趋势。(1)病因:①固定酸的产生或摄入增加;②酸性产物排泌减少;③HC03丢失过多。(2)相关指标变化:①血液pH可正常(完全代偿)或降低(代偿不全);②HC03浓度原发性下降;③PC02代偿性下降。 13.简述代谢性碱中毒的病因和血液相关指标变化。

答:代谢性碱中毒时原发性[HC03]升高,血液pH有升高趋势。(1)病因:①酸性物质大量丢失。②摄入过多的碱。③胃液丢失,Cl-大量丢失,肾小管细胞的Cl-减少,导致肾近曲小管对HC03-重吸收增加;排钾性利尿剂也可使排cl-多于排钠,均造成低氯性碱中毒。④低钾患者由于肾摊K+保Na+能力减弱,排H+保Na+加强,使NaHCO3 重吸收增多,导致碱中毒。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醛固酮可促进H+-Na+交换。(2)相关指标变化:①血液pH可正常(完全代偿)或升高(代偿不全);②HC03浓度原发性升高;③PC02代偿性上升(代偿往往不全)。

14.简述呼吸性酸中毒的病因和血液相关指标变化。 答:呼吸性酸中毒时原发性PCO2,增高(高碳酸血症),血液pH有下降趋势。(1)病因:①呼吸中枢抑制;②肺和胸廓疾病。(2)相关指标变化:①血液pH可正常(完全代偿)或下降(代偿不全);②血浆PC02原发性升高;③HCO3-浓度代偿性升高。 15.简述呼吸性碱中毒的病因和血液相关指标变化。

答:呼吸性碱中毒时原发性PC02下降,血液pH有升高趋势。(1)病因:①非肺部性因素刺激呼吸中枢致呼吸过度。②肺部功能紊乱致呼吸过度。(2)相关指标变化:①血液pH可正常(完全代偿)或升高(代偿不全);②PC02原发性下降;③HC03浓度代偿性下降;④[Cl-]增高,[K+]轻度降低,AG轻度增多。 16.简述ISE的分类。

答:ISE分为直接法、间接法和多层膜干片法。直接法指血清等标本不需任何稀释直接进入仪器与电极接触。间接法指样本与一定离子强度缓冲液稀释后,与电极接触进行检测。多层膜干片法采用了样本间相互独立的干武离子敏感卡片测定各种离子。 17.简述怎样采集和保存微量元素检测用的血液样品?

答:血液是微量元素检测中最常用的样品,可以按需要选择全血、血浆、血清等。血液 液样本的采集一般在清晨空腹时采取毛细管血或静脉血。采血量由检测元素含量及方法而定。盛血样的试管必须用去离子水清洗、干燥处理,按要求制备全血、血浆、血清等,最好立即检测。若需放置,要在4℃冰箱中冷藏,在-20C或-80℃超低温冷冻可保存较长的时间。 18.请述微量元素检测常用方法的方法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