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满心墙的蔷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35: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爬满心墙的蔷薇

——读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王开岭

巴氏在形容对契诃夫的爱时,用了一个特殊的词:“契诃夫感”。许多年来,在我一遍遍阅读巴氏的过程中,也反复涌上一股感受:“巴乌斯托夫斯基感”。

《金蔷薇》,一册薄薄的散文体小书。一打开,扑面而来的森林、溪水和冰雪气息立即让我安静下来,童话般的语境仿佛置身于缪斯的圣诞夜,而巴乌斯托夫斯基,便是那个挨门逐户送祝福的白胡子老人,他的礼物是诗、是激动人心的月光、是欢悦生命的美……

书的开篇叫《珍贵的尘土》:善良的退伍老兵夏米,相貌丑陋,以清理作坊为生。一天,他遇见了早年照料过的一位姑娘,并再次伸出援手,后来,他突然被一股“依依不舍”的情感所折磨,自卑、怯懦、羞愧……他暗暗祈愿姑娘能遇到真正的爱情,并冒出一念头——送一朵传说中能带来幸福的金蔷薇给她。从此,每天夜里,夏米都背着一个大垃圾袋回家,里面装着从银匠作坊里扫来的尘土,他用筛子不停地扬着……终于一天,他捧着一小块金锭去找银匠。当“金蔷薇”终于诞生时,姑娘已去了异国。不久,夏米去世了。

“每一分钟,每一个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心脏每一次不易觉察的博动,犹如杨树的飞絮或深夜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是一粒粒金粉……而作家,以数十年光阴筛取这微尘,将其聚拢一起,熔成合金,然后铸出我们的‘金蔷薇’——小说,散文,长诗。”

这是对文学劳动最深刻的诠释和忠告了。从读到它的那刻起,我知道自己踏上了一条多么艰辛、费力且没有保障的路:一辈子像夏米那样背驮麻袋、汗流浃背地扬尘,无数个不眠夜后,或许还不如夏米幸运——我筛得的粉末尚不足铸一朵幼小的金蔷薇,有的只是他的不幸,心爱的女人已擦肩而过……最后又像他一样寂寞地死去。

但我宁愿,为了那朵皎洁的蔷薇梦。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想一下,有谁像安徒生那样痴爱童话和森林、以至迷狂的境地?我想,巴乌斯托夫斯基是最具竞争力的一位,他们的心性、气质和天赋都那么像,仿佛灵魂的孪生兄弟。在巴氏的文学客厅里,你几乎可瞅见那个时代所有的俄国文豪,但倘若里面只有一位客人的话,那人一定叫汉斯·安徒生!巴氏笔下,这个丹麦人是被描述最多,也最动情的——

“这个腼腆的鞋匠在炉边蟋蟀的歌声中溘然长逝,他是一个极普通的人,然而却把自己的儿子——一个童话作家和诗人献给了世界。”

“安徒生喜欢在树林里构思……每根长满青苔的树桩,每一只褐色的蚂蚁强盗(它拽着一只长有透明绿翅的昆虫,就像拽着掳掠来的一个美丽公主),都能变成童话。”

“他是穷人的诗人,尽管国王们都把握一握他那枯瘦的手视为荣幸……任何地方都没有像丹麦那样宽阔而绚丽的彩虹。”

对这位早生一个世纪的外国人,巴氏有一股特殊的亲情,他7岁时遇到了对方的童话,这是其生命旅途邂逅的第一朵金蔷薇,“这一点我很久之后才懂得:在伟大而艰辛的20世纪的前夜,我能结识安徒生这位亲切的怪人和诗人,简直走了运。”安徒生童话之于他,有着生命磁场的意义,“人类的善良品质,犹如一种奇妙的花香,从这本镶金边的书里飘了出来。”

和安徒生一样,巴氏才华受孕于善良性情和对美的深沉凝望——一种月光般的能量——由对世界的悲悯、对苍生的关爱、对草木的体恤所喷涌出的激情和美德。

善良有多深,才情和关怀力即多大。

酷爱自然,几乎是俄国作家的共同品质,而像《金蔷薇》这样执着地寻访文学与地理、精神与自然的关系,即不多了。在《洞察世界的艺术》中,他转述了一位画家的话:“每年冬天,我都要到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您知道吗,那里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直到今天,我还能忆起撞上这句话时的激动和羞愧,因为我从未留意霜的差别、更毋论“最好看”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自己的感受原是多么粗糙!

“假如雨后把脸埋在一大堆湿润的树叶中,你会觉出那种沁人心脾的凉意和芳香……只有把自然当人一样看,当我们的精神状态、喜怒哀乐与自然完全一致,我们所爱的那双明眸中的亮光与早晨清新的空气浑然一体时,我们对往事的沉思与森林有节奏的喧声浑然一体时,大自然才会以其全部力量作用于我们!”

和同胞作家相比,巴氏似乎是个特例,在作品气质和主题上,他都没有鲜明的俄罗斯式烙印,母邦文化的苦难基因和悲剧资源并未将其心灵格式化,他也没有卷入时代的政治伦理斗争。像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爱伦堡、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等,都是在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灵魂纠结下,以反抗、挣扎、悲愤的姿态实施突围的,而巴氏不,唯美、温情和诗意,乃其与生俱来的打算,他从未因某种现实而在这些方面打折扣。正像他解释安徒生时所说:“是的,我们需要幻想家,是停止对这三个字进行讥笑的时候了。”“童话不仅为孩子,也是为成人所需要的。”“对生活的宽容态度往往是一个人丰富内心的可靠标志。像安徒生这样的人是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世俗纷争上的,因为周围闪耀着鲜明的诗意,不要放过春天亲吻树木的那一瞬间……”

诗人气质、理想人格、美学的纯粹、对永恒价值的守护、对细微事物的体谅、突破时代圈栏的行走……这一切,奠定了巴氏风格,一种知识和精神上的“百科全书”风格。

或许,也正是基于这种高尚的巴氏风格,这种完美的人道主义风范,1965年,他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多年来,我已惯于将《金蔷薇》搁在枕边,就像小孩子让最爱的糖果触手可及。睡前翻开某页,无论内心多么浮躁,这时都会安静下来,连空气都变得像书中森林里那样:清澈、湿润、流畅,有股沁人心脾的薄荷的静,绿的香……

它滋养你的精神,你的呼吸,你的肺……在有益于身心健康方面,我认为巴乌斯托夫斯

精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