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对比式议论文训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6:00: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正反对比式议论文训练

正反对比式是一种常见的横式结构,也是初学议论文者喜欢运用的一种结构模式。众所周知,自然界事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高尚就有卑贱,有美好就有丑恶,有正面就有反面。在议论文写作时,运用对比式,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具体地说,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表明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下面谈谈使用正反对比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比较材料,确定对比点。所选对象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论证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

第二、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若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部分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辅;若文章从反面立论,则以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 【片断赏析】

1、横向对比型

⑴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论“从谏如流”》

⑵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佛经有言:“一念境转。”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会带来沉重的心灵负累。与其让仇恨啮噬心灵,制造痛苦,不如以包容之心去获取一份泰然。勾践忍受了十年卧薪尝胆的艰辛,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韩信未发迹时无端遭受“胯下之辱”,但封王之后却笑释前嫌,任命当初侮辱过自己的人为巡城校尉。相比之下,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鲁迅先生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包容不仅是对他人的宽恕,更是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2、 纵向对比型

也许有的人生来就是与人争的,争的是名,是利,是片刻的虚荣,是永远的欺骗。苏东坡先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凭着满腹才学,争来了官职,争来了荣誉,争来了名声,争来了一帮子朋友。但当造化将它推向人生的低谷时,一切都化为乌有,“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1

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争,”反)至此,他方悟得“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于是他放弃了恃才傲世之气,放下了功名利禄之心,这才有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放,正)一个“放”字,将一道神秘的天光引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从此横空出世。(结论)

【结构常式】 引论:提出论点 本论:证明论点 正面论证:论点+论据+小结反面论证:论点+论据+小结 结论:简评照应 【例文引路】

(两层对照) 学然后知不足

河水来到浩瀚的大海,就会望洋兴叹,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井底之蛙跳出井底,看到无垠的天宇,就会自惭孤陋寡闻;我们通过学习,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学习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地去学习。不断的学习过程就是对知识领域不断开拓的过程,每开拓出一片知识的荒地,就可以种下一片智慧的种子,以努力作阳光,把汗水作基肥,智慧的种子就会生出智慧之芽,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智慧之果。随着知识的逐渐积累、增多,就会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从狭小的知识境界到更广阔的知识境界的升华。人们常说,“登高”便可以“远望”,远望才能够开阔视野。在知识的海洋里,知识境界愈高,视野就愈开阔;视野愈开阔,就愈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不过“大海之一滴”而已,于是便愈知己之不足;愈知己之不足,便愈是谦逊虚心,学习起来便愈是勤苦,所以他达到的知识境界就愈高。

不学习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总是自高自大,不可一世。其实,这种人的知识太浅薄不过了,任何博学多才的人都不会自满自足。学习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这种人即便有满腹的才学,也会像高空中洋洋自得、自做美梦的云雀一样,从虚幻的云雾中坠落下来,摔在现实的岩石上。不是吗?夜郎自大的清王朝,以“天朝”自居,不愿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闭关自守,结果使中国变成一个匍匐在洋人铁蹄之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不学无术,自高自大,同样是我们做学问的劲敌。由此看来,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谦自励,才能在探求知识的道路上永不知足,永远进取。

(本文结构)

2

标题:学然后知不足

引论:类比引论法 类比体 河水望洋兴叹井蛙自惭孤陋

本论:正面论证 正面提出论点——学习能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正面说理 比喻论证——以拓荒比学习 层进论证——八个“愈”字 正面举例(无)

反面论证 反面提出论点——不学习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而自高自大 反面说理——比喻论证——云雀之喻 反面举例——清王朝闭关自守

结论:我们只有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自谦自励,永远进取

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 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