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说从园区到集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5 23:58: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创意文化产品的孵化场所:集群对比园区

王缉慈

一 集群与园区概念的对比

创意产业园区目前在我国非常热,比如动漫产业园区,目前已经有二十多个。在这二十多个动漫产业园区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广电总局授牌的、有文化部授牌的、有新闻出版署授牌的,还有一些地方自建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条条块块分割”和追求政绩导致的过热。所谓的条条是各个部门,块块是地方。

(一)集群

创意文化产业的关键是原创,什么样的园区可以生产出原创产品呢?现在比较成功的园区有上海的四行仓库、北京的宋庄画家村等。创意产品是在老厂房、农村,还是开发区产生的呢?提到创意产业,有些城市的政府就会首先在本市去找老厂房,或者新建开发区。真正的创意产品应该是在集群中诞生的。世界上的集群有一些经典的楷模,比如美国的硅谷、意大利的中部和东北部(又被称为“第三意大利”)、印度的班加罗尔,而文化产业集群的典范有美国的好莱坞、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多媒体城等。

集群的概念是一些企业在地方上集聚,而且它们之间有产业联系。所谓的集聚是距离比较近,特别是有面对面的交流。集群里面的企业有很多,怎么样使它们互动起来呢?很多机构(包括一些商会、行业协会、制定技术标准的机构以及各种技术平台、交流平台)都在促使企业的互动。此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NGO)组织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这也促进了企业的互动。大学和科研院所为集群提供行业的专门知识,因此集群中的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也是密切合作的。

集群有两大要素:第一是企业的地理靠近,第二是产业之间的联系,包括企业投入、产出的联系,还包括很多非贸易的联系,尤其是建立在企业和企业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所发生的联系。所以产业集群具有协同效应。

(二)集群和园区的区别

集群和园区有不同的功能,借用物理学术语来说,集群具有动能,而园区具有势能。 产业集群的动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成本是因为企业之间有近距离的投入产出联系,所以降低了运输的成本、交易的成本,但降低成本是有

1

限度的。如果说把成本压得太低,那么我们的工人包括知识工人在内都太辛苦了,他们可能会受到身体上的影响;二是促进快速创新。正因为不同企业之间的互动,促进了不同产业的交叉和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促进了知识的流动,尤其是隐性经验类的知识流动,很多的创新都是在知识流动中产生的。这是促进创新的理想状态,但是我认为促进创新也是有条件的,同行业的企业在一个地方集聚,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合作,根本就不可能促进创新;不仅是不能促进创新,而且有可能因为恶性竞争而导致企业迁移,去寻找成本更低的地方。因此,所谓的“产业集群促进创新”的原理并不是对各个地方都有效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现在大量的产业集群是不能够促进创新的,我们的产业集群仍存在很多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有可能步入歧途。

园区的势能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园区有利于吸引外来的投资,同时可以建设漂亮的都市环境。但是建设园区是有风险的,有可能在投入大量的资金之后,园区仍不成功。全世界有很多的园区包括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以及创意产业园区,其中失败的比例很大;二是有利于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将带来一系列的新增就业岗位。

(三)集群和园区的关系

产业集群和园区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重合,集群的生成不一定需要园区。中国很多集群都是自发形成,当初是没有园区的;而有园区的地方不一定会形成集群。当一个地方政府看到一块地可以开发的时候,可能没有完全想到这块地多少年之后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况,盖了很多的房子之后,里面的人从哪来呢?这些人相互之间是不是能够合作呢?如果园区最初有很好的规划,有发展集群的思维,从园区发展到形成集群也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非常长的,要有耐心,要有长远的观点,到若干年之后甚至是数十年之后才可能成功。比如法国的索非亚安第波利斯科技园区,在一开始建立园区的时候受到很多人的批评,质疑在一块空地上建立园区能不能发展高科技。多年之后,它成功了。但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发展集群的。

现在我国的创意文化产业热和上世纪90年代初的高科技热有相似的路径,有一种习惯的思维,即把国外的一种产业概念移植过来。国外发展高新技术我们就发展高新技术,国外发展创意产业我们也发展创意产业,然后就到处建园区。其实,不管是发展哪一种产业都不能只看它属于什么样的产业类别,而是应该从全球分工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处于价值链的哪个环节。现在全世界的钢琴制造转移到中国,如宁波制造钢琴,

2

营口制造钢琴,德清也制造钢琴。能不能说我国就发展了钢琴文化产业了呢?由此可见,关键不是移植产业的概念,而是看这种产业是否能够创造高附加值。

二 全球产业转移背景下的集群

改革开放的初期,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就是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形成的。第一轮产业转移是在80年代初,改革开放使国际上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环节转移到中国。到了90年代,又有很多IT产业环节转移过来。动漫产业也接受了国际产业转移,90年代中期已经有很多中国的企业在加工国外的动漫作品了。也就是说,我国的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生产服务业和创意文化产业都进入了全球的分工网络。我国沿海地区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附加值环节,都进入了跨国的网络。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国际上有很多像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多网点的零售商和像微软、耐克等一些旗舰品牌商,通过大量的专业采购商和中间的物流商,或者通过合同制造商,把国际订单下到中国。中国大量的企业从事制造,这些企业在中国又是集聚的,所以在国际上叫做“集中的分散化”。

从国际劳工组织的网站上可以看到2007年3月的一个数据:中国的出口加工区的就业人数是4000万,占世界出口加工区就业人数的63%,可以看到在中国大量的工人做出口加工。另外,据我们对广东和浙江就业人数比较多的14个劳动密集型集群所进行的大概统计分析,平均每个集群就业人数有16万人、3千多个企业。在我国的很多集群中,企业分享了专业化协作、专业市场、社会化服务等外部经济,但是出现了为压低成本而不顾企业社会责任和造成环境污染等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正在解决中。 全国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有100多个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不仅需要创意设计,也需要高质量的原料,还需要高技术的机械。再看全国的珠宝产业集群分布,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搞珠宝,其中深圳水贝和广州番禺在全国占的比重很大。做珠宝就是文化产业、就是文化产业集群吗?这里需要我们仔细地思考其中的问题。全世界珠宝的高端产业环节集聚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主要城市,如纽约市有很高级的珠宝。中国的珠宝产业处于很初级的加工阶段,这种加工还会产生职业病(如矽肺病),甚至形成污染。这些负面效应是我们要关注的。在所谓文化集群的背后,要看看我们正在做的是什么事情。我们现在正在努力把比较低端的集群升级,但是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一蹴而就。另外还有玩具产业集群,中国是全球玩具第一大生产国,像汕头、东莞的玩具产业集群都很重要,也需要向创意设计等高端环节升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