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有效性策略-教育文档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4:44: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有效性策略

作为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如何在科学课中,确保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每位科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性学习呢?笔者的教学策略是: 1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科学始于好奇。好奇心是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因素。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科学实验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思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以激发学生热烈而持久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的教学中,在做完“纸会湿吗”这个实验后,为帮助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并进一步认识“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这一教学重点。我又拿出一个汽球,请一学生将它吹大。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了起来,然后又拿出一个饮料瓶,把汽球放进瓶子里,并且套在瓶口上,让学生猜猜还能不能将气球吹大?大部分学生都说能吹大。然后,我再请学生上来吹,结果与学生的猜测并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便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

猜想,是什么原因使套在瓶口上的气球吹不大呢?有什么办法能将气球吹大? 为什么有了洞就能吹大气球,没有洞就吹不大?一个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便产生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由此开始。 因此,教师要善于巧设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探索活动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鼓励大胆猜想,培养探究精神

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与假设是科学课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刘默耕老先生也曾谈到:中国有句古话:“诗从胡说起”。搞科学也是从“胡搞”开始。科学家进行的研究,在没有成功之前,都只能是“假想”,“假说”,也可能就是“胡想”,“胡说”。在没有掌握科学规律之前,必须反复试探。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们不可能要求小孩子“搞科学”一步登天。因此,我们要以赞赏的、鼓励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搞科学”的幼稚行动,从幼稚的举动中看到伟大的科学真理的萌芽。

例如,《溶解的快与慢》一课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探究“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时,我提出了“有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方糖溶解?”的探究问题,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根据书本上的提示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了很多猜想。有的说用筷子搅拌可以加快溶

解,有的说放在热水中搅拌,有的说放在热水中加热,有的说把糖弄碎……学生进行猜测后,我还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在这个猜想中,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科学知识来进行对“因素”的猜想、分析。

大胆猜想并不是凭空捏造,它更注重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厚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它的结果是否合理需要靠进一步实验来验证。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景、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的精神。 3 精选结构材料,确保探究有效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探究材料,必须具备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使学生可以很自然地思考:我用这些实验探究材料可以干什么?怎样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出现的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这样的结构材料才能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探究。 例如,在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时,我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中,有一组是:如螺帽、橡皮块等肯定会下沉的物体;一组是如泡沫、纸片等肯定会上浮的物体;还有一组是难以辨别沉浮的材料(如回形针、废旧光盘等)。学生先猜测:这些材料中大的会沉,小的会浮,或者是轻的浮,重的沉。他们模糊地认为: 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系。这时,我又提供给学生一组大小一样,轻重不一样的材料(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