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3:22: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3.不符合菌落的描述是( )

A.一个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成 B.是一个细菌细胞

C.一个菌落包含成千上万个细菌 D.肉眼可见 E.可分为S、R菌落 14.具有抗原性、毒性、特异性强等特点的物质为( )

A.内毒素 B.外毒素 C.热原质 D.侵袭性酶 E.以上都对 四、问答题

1.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2.简述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3.简述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条件。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那些? 5.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大多由G菌产生。热原质注人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热原质耐高温,高压灭菌不能破坏。除去热原质的最好办法是蒸馏。

2.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类物质,可抑制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细菌的生长,故名细菌素。其抗菌谱较窄,其产生受质粒控制。

3.菌落:单个细菌经分离培养(约18—24h)后,在平皿上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多个菌落连在一起称菌台。

4.培养基:人工配制的供给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营养的基质称为培养基。培养基本身必须澄清无菌,并有一定的酸碱度。

5.专性厌氧菌:由于缺乏呼吸酶系统,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存,故称其为专性厌氧菌。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中99.9%为专性厌氧菌。

6.纯培养:多用于菌种的传代和细菌的扩增。取一个菌落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如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可获得大量的纯种细菌。

7.外毒素:一些细菌(大多为G+菌,少数为G—菌)在生活过程中产生并释放到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二、填空题

1.2—3,4—5 2.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生长因子 3.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4.二分裂,20—30,18—20 5.迟缓期,对数增殖期,稳定期,衰退期,对数增殖期 6.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7.液体,固体,半固体 8.均匀浑浊,沉淀,菌膜 9.自养菌,异养菌,异养菌,寄生菌 10.被动吸收,主动吸收,基团转位 11.水溶性,脂溶性 12.感染性疾病,肿瘤 13.质粒,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种,型,细菌的分型 14.DNA,RNA,鸟嘌呤(G),胞嘧啶(C),(G+C)mol% 三、最佳选择题

1.B 2.E 3.A 4.C 5.B 6.C 7.E 8.D 9.E 10.E 11.D 12.D 13.B 14.B 四、问答题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⑴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生长因子、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类。 ⑵适宜的酸碱度,大多数致病菌所需的最适PH为7.2一7.6。 ⑶适宜的温度,大多数致病菌的最适温度为37℃。

⑷必要的气体环境:细菌的生长繁殖所需的环境气体主要是O2和CO2。根据对O2的需要情况,可将细菌分为:(1)专性需氧菌一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2)微需氧菌一在较低的氧气分压下才能生长繁殖。(3)专性厌氧菌一在无

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4)兼性厌氧菌一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有:细菌在合成菌体成分的同时,还能合成许多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产物。

(1)热原质:细菌菌体中的脂多糖,注人人体或动物体内后,可引起发热反应,故称其为热原质;脂多糖大多由G菌产生。热原质耐高温,可通过一般滤菌器,没有挥发性,因此除去热原质的最好方法是蒸馏。制备生物斜品和注射用水必须用无热原质的水。

(2)内毒素与酶:细菌可产生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的内、外毒素及侵袭性酶。 ①内毒素即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毒性成分为类脂A,在菌体死亡崩解后才释放出来。②外毒素是由G+菌及少数G—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出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强、毒性强、作用特异性强的突出特点。③某些细菌可产生侵袭性酶。侵袭性酶可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扩散,是细菌的重要致病因素,如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

(3)色素: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对细菌的鉴别有一定意义。细菌色素有两类: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4)抗生素:有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它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称抗生素。抗生素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仅产生少数几种抗生素。

(5)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仅作用与有近缘关系的细菌的抗生素类物质,称细菌素。细菌素的产生受质粒控制,抗菌谱较窄。 3.细菌的培养方法及条件:

(1)细菌培养:可分为分离培养和纯培养两种方法。细菌的分离培养,多用于从临床标本(混杂细菌)中分离某种特定的细菌(致病菌)。一般利用固体培养基(如选择培养基)通过划线法接种,使标本中的细菌分散为单个生长,形成菌落

而获得纯种细菌。纯培养多用于菌种传代和扩增。取一个菌落,接种于适当的液体培养基或固体斜面培养基,培养后可获得大量纯种细菌。

(2)培养条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提供必需的气体环境;一般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在空气中培养即可;专性厌氧菌则必须在严格无氧条件下培养。温度一般为37℃。培养时间一般为18—24h,应根据菌种及培养目的酌情处理。为获得大量细菌或其代谢产物,可采用连续培养法,在培养过程中不断通人适当气体、更换培养液并校正PH值,可维持细菌较长的对数生长状态。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

(1)在固体培养基中细菌生成菌落,根据菌落的特点可分为三型光滑型(s型)菌落,其表 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新分离的细菌大多如此。粗糙型(R型)菌落,表面粗糙、干燥、有皱纹,有时呈颗粒状,边缘大多不整齐。粘液型(M型)菌落,菌落表现粘稠、有光泽、似水珠样,多见于有肥厚荚膜或粘液层的细菌。

(2)在半固体培养基中,有鞭毛的细菌可由穿刺线向四周运动,培养后刺线模糊不清,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无鞭毛的细菌不能运动,仅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清晰,穿刺线以外的培养基仍透明澄清。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查细菌的动力和保存菌种。

(3)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呈三种状态。浑浊生长,菌液呈均匀浑浊状态,可见于大多数细菌的培养。沉淀生长,细菌在试管低部形成沉淀,上部形成上清液,如链球菌的培养。菌膜生长,即在培养液表面生长,形成菌膜。菌膜生长多为专性需氧菌的培养,如霍乱弧菌。

5.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有:(1)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分离培养致病菌并做药敏试验,可指导临床用药。(2)细菌的鉴定与研究,研究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等都要进行细菌的人工培养。(3)生物制品的制备和基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