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的君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54: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论《论语》中的君子

论《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是一部教人如何治国平天下的书;是一部教人在浊世中洁身自好的书。《论语》中的精髓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我认为无论是作为一个君主、朝廷命官亦或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身处乱世都应该洁身自好。而《论语》中也正正提到了这一点,孔夫子这位伟大的学者认为立身处世就应该本着“君子”的身份。那么,对于“君子”,《论语》中又是怎么样定义的呢?

《论语》中孔夫子曾说过“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由此可见,孔夫子对于“君子”这个名词是从三方面来定义的。孔夫子认为君子包括仁者、知者、勇者。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论语》中孔夫子常常把君子与小人一起提出,作为对比,使得君子的形象更加饱满。君子与小人从根本上就是两个对立的形象,他们在行为、思想、追求上截然不同。现在就来讨论一下孔夫子口中的君子。

何谓“仁者不忧”?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只有君子才能够做到“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夫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每天反省自己对待别人是否足够真诚,做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就问心无愧,即心中无忧。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做到这样,那么就是达到了孔夫子所说的“仁”的标准了。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仁者都是心怀美事,他们体谅、帮助他人,而小人则相反,他们唯恐天下不乱。所以,仁者可以每天心情舒畅,而小人忧虑常常。(www.fwsIr.com)“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意思是: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可见,”仁’在孔夫子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没有了”仁’就什么也不是了,“仁”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中有多少人可以达到孔夫子的“仁”的标准,有多少人可以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没有了“仁”的思想,我们的社会会沦陷、会腐败。只要我们每个人多为他人想一点,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拥有多一点的人性。

何谓“知者不惑”?问知。子曰:“知人。”即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人与人交往中要学会做个知者,去了解别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深知大义,而小人只知道小利,这句话很明确的把君子和小人分离开来。君子因为注重道义所以可以做到不被外物所迷惑;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小人因为只图眼前的利益,最终成为金钱的俘虏,倒入污浊社会的泥潭里。如:龟兔赛跑中的兔子本来就跑得比乌龟快很多很多,但最终它的失败不就是给我们的一个有力的警示么?知者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