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中美比较和跨学科研究的视角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15:36: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核心素养:中美比较和跨学科研究的视角

作者:严文蕃

来源:《中国德育》2017年第07期

一、中美核心素养之概述 1.中国核心素养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把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中包含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中包含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中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这其中还有下位的包含关系:人文精神包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科学精神包含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包含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信息意识,健康生活包含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责任担当包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包含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

学生发展包含两个方面,心智的和身体的。心智的又分成学术的和非学术的,学术的又分成知识的和能力的,知识的又分成考得出的知识和考不出的知识。所以从平衡的发展来看,中国的核心素养框架包含的元素是比较全面的。 2.美国“核心素养”

美国没有核心素养这一表述,与此大致对应的是发展未来的技能,这是和美国的国情有关联的。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历史很短,无法和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相比,所以他们更注重未来。美国人总结的发展未来的技能可以用6个C来表示。前两个是Critical Thinking和Creativity,即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先要有批判,然后才有创造,所以遇事先批一批,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不同意见就迸发出来,碰撞出新的火花。这实际上跟中国讲的不破不立思想差不多。实际上,创新先要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氛围,允许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接下来的两个C是美国人在讨论问题过程当中提炼出来的。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扁平化的社会,这就需要社会上的人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现在的学习更强调的是一个团队的学习、群体的学习。团队合作实际上就是两个基本的东西:一个是怎么沟通,一个是怎么合作。所以,这两个未来发展的技能就是Communication和Collaboration。以上这四个能力通常被称为21世纪最核心的四个能力。

还有两个能力大致对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社会参与。美国人认为在这一方面需要两个能力:一个是Character,可以叫做个性,或者品质和人格。所谓的Character Education,实际上就是让每个孩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成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人。另外一个就是公民意识的问题,它所强调的无外乎两个东西——权利和义务,即Citizenship。一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面,权利保证了公平;另外一方面,还得有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责任感、没有贡献力。权利和义务二者缺一不可。 3.中美核心素养的差异

21世纪需要哪些基本的东西,实际上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就是美国人讲的前面4个C:创新、批判、沟通、合作。未来的人亟需这四个本领。那么为什么中美会有不同表述呢?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文化的不同造成的。西方强调认识,强调贡献,强调参与,强调未来的发展;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也就少不了文化的传承。中国原来是提能力的培养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的培养,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变成文化底蕴的积淀继承,这是中国文化。中西方核心素养的差异也是基于这样一个角度而有所不同。

在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上,中国人注重综合,喜欢把很多的东西归纳总结成几个点。由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要兼顾内容与形式,把这三个方面六个维度十八个基本要点都用四个字来工整地概括,难免出现表述与其所包含的内容之间的不一致。例如,健康生活包含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实践创新包含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这样的总结非常漂亮,但这些维度与其所包含的三个方面之间的必然关系让人难以理解。 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导致出现中美不同的核心素养概念与要素的原因之一。我觉得两国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共同完善。

二、跨学科研究视角下的核心素养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三个领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融合是神经心理学,教育学和脑科学的融合是教育神经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融合是教育心理学。

这些跨学科研究中的以下几个概念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践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1.执行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自主发展包含两个维度: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其中,学会学习包含乐学善学和勤于反思两个方面,健康生活包含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两个方面。我们来看看这四个基本要点是如何来界定的:

乐学善学 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 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健全人格 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自我管理 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我们再来看看脑科学和基本心理学跨学科研究中的一些执行能力是如何来界定的: 反应抑制 在合适的时间停止自己行动和思考的能力。抑制的反面是冲动,如果你控制自己冲动的能力很弱,那么你就是“冲动型”的。

工作记忆 在大脑中保持信息以便完成任务的能力。

情感控制 通过把理性思维带到感情上来达到调节情感反应的能力。

保持注意力 尽管受干扰、疲惫和厌烦,也能对某种情景或任务保持注意力的能力。 启动任务 开始一项任务或活动,独立地提出想法、应对、解决策略的能力。 规划/设定优先事项 管理当前或未来任务所含事项的能力。 组织 整理各项工作、游戏、储存空间的能力。

时间管理 估计还有多长时间,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保证在时间节点完成工作的能力。 坚持目标 建立目标、坚持完成目标,不拖延、不分心的能力。

灵活性 自由地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为合理应对状态而灵活思考的能力。 自我调节 退后一步,俯览某种情境中的自己,观察自己如何解决问题,包括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自主发展下的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和上面谈的执行能力有相当部分是重合的。这些执行能力是有一个发展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发展。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关键期,就是初中到高中这个阶段。研究发现,儿童在12、14、16岁分别出现注意力、工作记忆和目标设定能力的发展性突变。从15岁起,注意力转换、抑制控制相对稳定并接近成人水平。如果把这11个执行能力培养好、训练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在上述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2.坚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