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4:43: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

《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这些只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本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第二部分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最后是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2、说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情感过程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利用空气性质的应用和研究。 3、学情分析及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同时具有一些生活经验,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我把认识空气的性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将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法

有人讲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的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的思路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实验对空气的性质以及空气的存在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发现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利用感官和多种实验对空气的性质进行有意识地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教学准备:矿泉水瓶、气球、剪刀、塑料瓶(部分瓶子的底部用钉子扎了孔)、篮球(充气不足)、打气筒、压缩空气、利用空气压缩的课件 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谜语导入,感受空气。

课一开始,大屏幕出示谜语: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在学生猜出谜底就是空气之后,大屏幕出示:关于空气 ,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然会说出一些对空气的基本属性,例如: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人要呼吸空气才能生存下去等。(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用猜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入课堂,并在猜谜的过程中自然的实现了对空气的第一次探究,发现了空气的一些基本属性,意识到空气无处不在及空气的珍贵。同时通过关于空气,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调动学生对空气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为继续探究空气的性质做好准备。(二)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 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同学们对空气有这么多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性质。(板书课题:空气的性质)大屏幕出示:怎样才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抓住我问学生。学生的方法会很多:如用塑料袋来抓,吹气球、吹泡泡等。然后为学生提供一个气球,比一比看谁抓的空气多,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在学生为抓到空气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时,挑战学生:谁能把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吹起来(屏幕出示问题)请出信心百倍的同学和班上公认肺活量最大的同学上来试一试。当上面的同学吹得脸红脖子粗仍吹不起来时,让下面的同学也去吹一吹,充分的去体验吹气球的这个过程。

接下来,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为什么瓶子里的气球吹不起来可能与什么有关(屏幕出示) 学生可能马上会说气球吹不起来是瓶壁挡住了,可这一说法马上会被认真观察的学生否定,因为此时气球并未碰到瓶壁。从而只能是与瓶子里的空气有关,是空气阻止了气球变大,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师板书:空气占据了空间。

(设计意图)占据空间是空气的一个重要性质,虽然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了空气无处不在,但学生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和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出来。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我为学生准备了他们平时就喜欢玩的气球这一研究材料,先让学生用气球来抓空气,比一比谁抓的空气多。再让学生去“吹瓶子中的气球”,通过吹一吹,议一议等活动,在经历了假想,实验,推论这一系列的过程后,充分验证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并为后面吹大瓶中的气球,探究空气的流动打开了实验思路。 2.探究空气的流动。

通过上面一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已认识到瓶子里的气球吹不起来的原因是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我又抛出问题: “如何才能把瓶中的空气赶出去把气球吹起来并让我们感觉到呢”(屏幕出示问题)让学生去充分的讨论交流:

在进行充分的交流之后,放手让学生去设计能把空气赶出来,吹大气球的实验方案。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设计,如画,写。

设计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修正后,归纳出科学可行的方案,在大屏幕上出示。

接下来按上面的实验方案分小组进行实验。,小组的每个学生至少要完成一项实验,有时间再完成其它想做的实验。师巡视辅导。 实验完毕,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成果。

通过实验成果展示,学生观察到,瓶子里的空气是可以被赶出来的,而这种空气从瓶子里赶出来的过程就是空气的流动,从而得出:空气是可以流动的(板书),而空气的这种流动就是风。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运用了上一环节的思路和材料,在继续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了对空气可以流动的探究。学生在经历了吹大和吹不大气球的过程中产生疑问:为什么气球放到瓶子中就吹不起来对如何吹大瓶子中的气球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在思考中去求证去设计实验方案,这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从设计的内容、形式和数量上不做统一规定,学生 “想怎样设计就怎样设计”,自由的张开思维的翅膀去充分的想象。学生设计的方案可能有的不科学,有的科学但不可行,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思维集中的过程中,学生相互评价,经过比较、修正,得出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成果时,成功则气球就可以吹大,眼睛或者是耳朵,或者身体就可以感觉到空气的流动。

3.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在个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批篮球,从外形看上去完全一样,但一种充气不足,一种充气很足。让各小组的同学去比赛拍一拍,并做好记录。

通过拍一拍,数一数,同学们会发现其中的一个篮球不容易拍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到是由于拍的方法和力气大小不同。此时可做一个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