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学案例题答案[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6:43: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总论

案例一

企业的资产与权益是相互依存的,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必然有相应数额的权益;反之亦然。所以,在数量上任何一个企业的所有资产与所有权益的总额必定相等。用公式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王通先生的公司在经过这些经济活动以后仍然符合会计恒等式。各项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如下:

(1) 10万元存款租用办公室,减少了10万元银行存款但增加了10万元待摊费用,资产类项目总额保持不变,从而会计恒等式仍然平衡。

(2) 花费3 000元作为一年的租金,待摊费用减少了3000元,同时管理费用增加了3000元。由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可得: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这笔业务导致资产类项目减少3000元,同时费用类项目增加3000元,会计等式仍然平衡。

(3) 支付各种办公费用6 000元,银行存款减少了6000元,同时管理费用增加了6000元。由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可得: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这笔业务导致资产类项目减少6000元,同时费用类项目增加6000元,会计等式仍然平衡。

(4) 用银行存款购入8万元商品,减少了8万元银行存款但增加了8万元存货,资产类项目总额保持不变,从而会计恒等式仍然平衡。

(5) 卖出商品收到货款99 000元,银行存款增加了99000元,同时存货减少了8万元,资产类项目总额增加19000元;这一业务能够为企业带来收入19000元(99000-80000)。由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可得: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这笔业务导致资产类项目增加19000元,同时收入类项目增加19000元,等式两边同时增加相同的数量,会计等式仍然平衡。 案例二

王通先生的说法没有道理。企业虽然有经营自主权,但是企业会计工作必须按照国家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规定来进行处理。根据会计法的以及相关法律,对于会计工作、会计人员、会计机关有一定要求;根据会计准则又对于会计核算工作有具体要求。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企业应当根据会计准则建立企业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可靠性、可比性等原则,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也应当保持连续性、一贯性,不得随意变更。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企业应当遵循。我国对会计人员实行资格认证从根本上是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 案例三

税务官的说法有道理。作为个体工商户的张先生,按照我国税法的规定应对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计税基础是经营收入,张先生如果将自己的商品随意领用,根据税法相关规定,这些业主自用的商品应该视同销售,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应当计入计税基础,张先生没有记账,因此无法正确的确定计税基础,所以有偷税的嫌疑。

第二章 会计处理方法

案例一

财务人员填制记账凭证时必须以审核后的原始凭证为依据。王先生报销差旅费时机票丢失,财务人员无法已经原始凭证记账。如果王先生自己写个证明,财务人员无法确定机票的折扣,无法确定记账的金额。如果王先生能够取得航空公司的证明并加盖航空公司的章印,那么能够证明机票的金额及真实性,财务人员才能据此记账。这样做也是进行会计初次确认时保证经济信息的可靠性的要求。 案例二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我国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在权责发生制下,对于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凡是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现金或者银行存款等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符合费用确认标准的本期费用,不论现金或者银行存款等款项是否支付,均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权责发生制的核心是按交易或事项是否影响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受益情况,确定其归属期。因此,企业的利润也是权责发生制下的产物,也就是说利润并不代表企业在本期真实拥有相同金额的现金。比如,企业在赊销商品时,计入了收入,因此在当前能够形成利润,但是企业在当前并没有收到现金。所以光辉公司虽然有利润,但是本期并没有收回足够的现金,无法偿还到期款项,现金周转不能维持。根据我国破产法的规定,债权人有权要求法院宣告债务人破产。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案例一

账户,是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的分类、系统、连续记录的一种手段。会计科目仅仅是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而核算指标的具体数据资料,则要通过账户记录取得。所以,设置会计科目以后,还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开设一系列反映不同经济内容的账户,用来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记录。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不同概念。其共同点在于:都要

1

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都说明一定的经济业务内容。其不同点在于:会计科目只是经济业务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只是说明一定经济业务的内容;按照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是具体记录经济业务内容,可以提供具体的数据资料,具有登记增减变化的不同结构的一种核算形式。

采用不同的记账方法,账户的结构是不同的,即使采用同一的记账方法,不同性质的账户结构也是不同的。但是,不管采用何种记账方法,也不论是何种性质的账户,其基本结构总是相同的。账户一般可以划分为左右两方,每一方再根据实际需要分成若干栏次,用来分类登记经济业务及其会计要素的增加与减少,以及增减变动的结果。账户的格式设计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2)日期和摘要,即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和内容;(3)凭证号数,即账户记录的来源和依据;(4)增加和减少的金额。

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相抵后的差额,就是本期的期末余额。对同一个账户来说,期末余额并不是永远固定在一方。比如应收账款明细账根据对方单位开设,该明细账属于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期末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的金额。但是如果对方客户实际支付的款项超过欠款金额(由于对方客户经常与企业往来,很肯能出现这种情况),那么该明细账就会出现贷方余额,该余额表示期末多收的款项,是企业对客户的负债。

账户,是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的分类、系统、连续记录的一种手段。因此,每一个账户都应该反映一种具体的经济业务。

期末无余额的账户称为虚账户,虚账户的发生额反映企业的损益情况。收益类和费用类账户期末都没有余额,这些都是虚账户。 案例二

武钢同学的看法不正确,并不是实账户都有实际经济意义,虚账户都没有经济意义。实账户和虚账户的划分只是从是否有期末余额这个角度进行的,与是否具有经济意义无关。通常将期末有余额的账户称为实账户,实账户的期末余额代表着企业的资产、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将期末无余额的账户称为虚账户,虚账户的发生额反映企业的损益情况。可见,实账户和虚账户都是对企业某类经济业务的核算,都具有经济意义。

第四章 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

案例一

该公司的会计系统不完全。按照公司法和会计法,公司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应该有具有会计证的人记账,应当根据涉及的经济业务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并按照借贷记账法进行记录。王单先生仅记录银行存款日记账是片面的,不能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来龙去脉,也无法得知每一笔银行存款变动的对应关系。

根据2004年、2005年该公司发生的业务,还需要在“实收资本”、“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租金”、“主营业务成本”、“本年利润”等账户中登记入账。并根据账簿记录核算全年的利润。尽管公司的银行存款余额没有变动,但是由于购置了计算机等固定资产,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应对资产耗费在收益期内逐年摊销或者提取折旧,从而正确计算当年的利润。 案例二

他的说法不完全正确。费用类账户一般没有期末余额,其借方记录费用的增加额,贷方记录减少额。记录的方向与资产类账户一样,但记录的内容和意义不同。此外,“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个账户属于跨期摊提账户,是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设置的,用来核算和监督应由几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分摊或预提。它们的借方都是用来登记费用的实际支出数;贷方都是用来登记由各个会计期间负担的费用数。但是“待摊费用”的期末余额总是在借方,属于资产类账户;“预提费用”的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属于负债类账户。

成本类账户不一定没有期末余额。例如“生产成本”账户是用来归集核算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制造费用,计算确定产成品的实际制造成本,为入库的完工产品提供计价的依据。企业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对于已验收入库的完工产品,在计算确定其实际制造成本后,按其实际成本从“生产成本”账户的贷方转入“库存商品”账户的借方;其借方余额表示尚未完工的在产品制造成本。

当企业不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时,可以用“应收账款”账户同时反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应收款项和预收款项,“应收账款”账户便是债权债务结算账户;当企业不单独设置“预付账款”账户时,用“应付账款”账户同时反映购进材料的应付款项和预付款项,“应付账款”账户也是债权债务结算账户。

“累计折旧”是资产类账户,同时也是一个调整账户。“固定资产”账户要求按历史成本,即原始价值,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但固定资产的特点又决定了必须要反映其磨损价值,并计算固定资产的净值,这就需要开设一个专门用来反映固定资产磨损价值的账户,即“累计折旧”账户。计算固定资产因损耗而减少的价值,贷记“累计折旧”科目;由于固定资产减少而相应减少的磨损价值,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期末,其贷方余额表示固定资产的累计磨损价值。按历史成本计价登记的“固定资产”账户借方余额减去按磨损价值计价登记的“累计折旧”账户贷方余额,为固定资产的净值。

2

第五章 会计凭证

案例一

成先生的做法并不是小题大做。小代丢的三张记账凭证问题不是很严重,因为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按照会计准则和记账规则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如果记账凭证丢了,还可以根据原始凭证重新编制记账凭证,不至于对会计工作造成太大影响。而小陈弄丢的20万元的现金支票存根属于原始凭证,并且是外来原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初始文件,与记账凭证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是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重要依据。一旦丢失,补偿原始凭证(尤其是外来原始凭证)的成本较高,同时也令记账凭证和会计分录缺乏依据。此外,现金付款凭证所附原始凭证与凭证所注张数不符,说明原始凭证有丢失,或者是所注张数出错,这些都是较为严重的问题。 案例二

这样复写多份会计凭证不是繁琐哲学,而是为了合理地进行会计凭证的传递。组织会计凭证传递,除了考虑业务流程的特点,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还必须遵循内部控制系统要求的内部牵制原则,力求做到及时反映、记录经济业务。内部牵制制度特别强调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求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应由多人负责,共同完成,并相互制约,防止一人包办,尤其要将钱、物、账分管,同时建立复核查对制度。因此在组织会计凭证传递时,应当根据各单位经济业务的特点、企业内部机构组织、人员分工情况以及经营管理的需要,从完善内部牵制制度的角度出发,规定各种会计凭证的联次及其流程,使经办业务的部门及其人员及时办理各种凭证手续,既符合内部牵制原则,又提高工作效率。

第六章 会计账簿

案例一

1、记账必须要采用订本式账簿,而记录内容比较复杂的财产明细账,如固定资产卡片则需使用卡片式账簿,除此之外的明细账可以使用活页式账簿,该公司所有账簿都采用活页账显然不够规范。

2、会计账簿具有重要意义,记录在会计凭证上的信息是分散、不系统的。为了把分散在会计凭证中的大量核算资料加以集中归类反映,为经营管理提供系统、完整的核算资料,并为编报会计报表提供依据,就必须设置和登记账簿。设置和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所以,对于会计凭证必须要登记入账,不可单凭会计凭证控制。

3、如果发现账簿记录有错误,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更正,不得涂改、挖补或用涂改液消除字迹。更正错误的方法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及补充登记法。显然,案例中的公司允许使用涂改液的做法是错误的。

4、由于现金和银行存款是企业重要的资产,同时又是非常容易出问题,所以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必须坚持内部牵制原则,实行钱、账分管,出纳人员不得负责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外的任何账簿。出纳人员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后,应将各种收付款凭证交由会计人员据以登记总分类账及有关的明细分类账。

综上所述,该公司的会计内部制度明显存在一系列问题,王方先生对此将面临比较大的职业风险,如果处在该职位应该选择辞职。 案例二

财会部门经理的观点是对的。为了使总分类账与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之间能起到统驭与补充的作用,便于账户核对,并确保核算资料的正确、完整,必须采用平行登记的方法,在总分类账及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中进行记录。对于需要提供其详细指标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应根据审核无误后的记账凭证,一方面记入有关的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要记入同期总分类账所属的有关各明细分类账户。这里所指的同期是指在同一会计期间,而并非必须在同一时刻,因为明细账一般根据记账凭证及其所附的原始凭证于平时登记,而总分类账因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不同,可能在平时登记,也可能定期登记,但登记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必须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完成。

第七章 成本计算

案例一

两种盘存制度各有利弊,但二者相比较,永续盘存制能够加强对存货的管理,能够随时提供有用的资料。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存货都采用永续盘存制。但是,对于一些价值低、品种多、收发频繁的存货也可以采用实地盘存制。该案例中由于水产品价值较低、品种也较多,同时一天内的销售价格变动非常频繁、收发次数较多,如果采用永续盘存制将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可以采用实地盘存制。 案例二

由于电子计算机、打印机和生产设备都属于固定资产,对于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计量属性要按历史成本计价,按照取得固定资产时所付出的代价记账,一旦入账后一般不调整其账面价值。所以,无论此后生产设备价格上涨多说,都不可以调增其账面价值,因此斯先生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第八章 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

案例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