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2:31: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康德哲学思想初探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

摘要

本文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与思考,尽量在浩瀚如烟海的哲学长河中得到著名的康德的思想的冰山一角,并以此指导我自己的人生成长。 关键词

认识 逻辑 宇宙知识 正文

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在他成年岁月中发生了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变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便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成形的。他的哲学其实就是在回应新的现代性概念。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与科学的最重要发展,他的观点是对于当时的文化气氛的反思。英法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与风俗,形成了他日常交谈的主题。即使像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这些比较遥远的事件,对康德也有明显的影响。我们必须在这整个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学。

康德属于哥尼斯堡的特殊知识氛围的一部分,他与哈曼、希佩尔、赫尔德、赫兹等“哥尼斯堡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被引导。而康德的批判哲学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去了解。

康德是个固执的小老头,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开始仔细研读。他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后的散步是如此准时,以至于哥尼斯堡人都拿他来调对挂钟的时间。他就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妻子,没有儿女,直到生命的花儿萎谢。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这个悖论,想必康德也深谙其中味吧? 但就是这位智慧而孤独的人类灵魂,构建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远的哲学体系之一。以1781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1817年黑格尔《哲学全书》的出版为标志,在短短几十年间,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以至于后世的研究者把这一阶段成为“思想体系时代”。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而他的判断力批判,除了美学专业,一般的哲学专业对其触及较少。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越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有与日俱增的敬畏和景仰: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句话读来让人感觉甚为心潮澎湃,而且也屡屡被作为试题要求加以论述。 事实上,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分别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对象。当然头顶的星空在这里并不仅仅是指天文学,而是整个宇宙自然。

世界物质化的结果,必然就是机械化。康德所处的年代,已经是牛顿体系的统治时期,

牛顿已经将世界严格规定在三大定律之内,而霍布斯的哲学也将人纳入了这个体系: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也被机械化了,人的自由被严格的定律取消了。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休谟又否定了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将知识引向了人的纯粹联想。所以康德要做的,就是既肯定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又要遏止自然科学控制人的自由。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三个很著名的问题:⑴.我能够知道什么?⑵.我应当做什么?⑶.我可以希望什么?第一个为形而上学问题,康德写《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主要谈人的从感性到知性概念(Begriff)阶段的意识结构。第二个问题谈道德律,康德写《实践理性批判》,实践理性谈理性的超验层面,道德的应该,绝对律令。第三个为宗教问题,希望关涉人的幸福,康德谈人的道德律的超验根基在哪里,谈应该有神,康德写《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1]后来,康德又提出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人类学问题。[2]康德在人类学问题中谈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神的关系,人的肉身的有限性与人的灵魂的超验性的关系。

那么,在《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批判之间有一个分裂,自然Natur与道德Moralit?t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康德为了将两个分裂的世界统一起来,写《判断力批判》,康德的判断力谈人的一种直觉能力,这种直觉能力,悟性越高的人这种能力越强,康德在这里实际上谈的是人的智性直观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已经越出康德另外两个批判理论的理论框架了,如对美的创造的天才论,康德分析起来已经有神秘意味,柏拉图的《伊安篇》中的灵感直接来自理念的世界,康德这里也类似。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谈到有两种东西使他意志坚强: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3]星空对应于康德的纯粹理性;心中的道德律,实践理性,为人类的至善的目标的无条件的应该,绝对律令。人的纯粹理性与道德律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经院哲学看来,康德谈的纯粹理性只是实践理性的信仰的第一个初级阶段,科学的模式奠基于神学之中。笛卡尔主体性的建立,将这种奠基关系分裂成看似无关的两个领域,广延和灵魂两种实体,本来是从上帝开始的行为,现在笛卡尔要来从人开始重新思考,人又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笛卡尔思考后认为,一切来自神,回归神。康德又来重新思考一次,这次比笛卡尔的思考更加细致,但康德最后得到什么结果?康德认为的两个世界的分裂是否存在,康德怎样统一这两个世界的分裂?《判断力批判》就是康德思考的记录。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分两种目的论teleologisch:自然的合目的性和审美的合目的性。康德对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思考是这样的:先设定自然有一个目的,自然的任何偶然现象可以经过反思从这个目的中得到理解,偶然现象后面有一个必然的原因,自然的目的性。明显可以看到,康德的自然的合目的性zweckm?βigkeit思路来自于笛卡尔的本体论神学,康德在接受笛卡尔的本体论神学时,有一个先验的反思批判过程,这里自然的合目的性不是建构性原则,而是调节性原则,但由于经过反思批判的过程,康德感到自然的合目的性作为建构性原则来理解,对我们理解自然没有什么坏处,所以干脆将自然的合目的性作为建构性原则来看,康德在《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谈这个过程。

康德谈审美?sthetisch的合目的性,是这样的一个思路:人类的美感是人偶然的行为,当人看到事物的美康,不知为什么美,在反思中也找不到具体的原因,但反思中感到美契合一个最后的目的,康德审美的反思判断设定美应该有一个目的,合目的的无目的性。人的审美是一个特殊性活动,当反思审美的偶然性时,不能将审美与一个确定的必然的目的联系起来,就是审美的偶然与必然的矛盾,这样审美就存在二律背反:审美是没有共通感的,审美

有共通感。康德认为,审美没有共通感是因为审美是人的心理活动,审美判断受每个个体的经验限制。这样,审美判断没有一个具体的客观的标准,是偶然的,相对的。审美有共通感,因为审美也是精神性活动,精神性是先验的,所以审美有共通感。《审美批判力的批判》分析审美理论。

康德的审美的合目的性的思路与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思路其实是一样的,来自笛卡尔的本体论神学的模式,但为什么康德在自然的合目的性的证明中还能直接分析这个过程,在审美的合目的性的思考过程中,这样曲折表达这个思维过程,最后还是回到笛卡尔的证明方法? 康德为什么认为自然的合目的性比较容易得到本体论证明的联想,而审美目的性的偶然不如自然的合目的那样直接将应该换成建构性原则,而后来康德又说审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在《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中,对美有一个从无功利到美是道德的象征Symbolisch的过程,[4] 回到对审美的目的性的直接设定,这个思路与自然的合目的的设定没有区别,康德这样曲折的思维过程到底为什么?原因在于,审美是人的主体性行为,直接面对人自身,康德的自然的合目的性涉及人思考自然在宇宙中的位置的问题,审美的合目的性考虑人反思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思考自然比人思考人自身来得容易,所以存在康德的这些曲折的证明。康德最后感到人其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合目的性就可以综合到审美的合目的性之中。 康德的自然的合目的的设定如果建立在对牛顿的自然的数学原理的信心上的话,康德说牛顿的原理不能解释自然的丰富性,同样,没有一个最终目的的设定,自然的合目的和审美的目的性均不可得到说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物自体的设定,为自然的确定性设下一个深渊,康德的自然理性的知性就设定在这个深渊之上。那么,问题经过康德的哥白尼的革命后转变成,康德只认为自然的数学原理在观念中是可信的,而这些原理应用到自然的理解中也是可信的,思维和存在是统一的,而这个确定又是建立在深渊之上的,康德的世界中惟一可以得到确信的部分还有求于神,与笛卡尔的本体论神学没有两样。这个过程简单来看就是:神创造了自然界和人的理性,人的理性可以认识自然,思维与存在统一。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在笛卡尔和康德这里经过了一个主体性反思的过程。那么,康德为什么把话说得这样曲折呢?

康德的自然和道德的两个世界的问题可以这样来推演,对于自然,康德的纯粹理性来认识:1.自然的先验的数学-物理图形;2.自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自然的丰富性。对于问题1,上帝设定了人的思维与自然的存在统一,在康德这里实际上是先验知性范畴与客观自然的数学-物理原理的统一。也就是人的主体为自然立法,这一个立法与自然不违背。康德的这一个推理过程的信心来自于笛卡尔的本体论神学的模式,休谟在反思笛卡尔时走向彻底的经验论,只从人的有限性和历史为前提出发来理解神,康德在这一方面与笛卡尔几乎相同的立场。那么康德和笛卡尔的这个神,无论是希腊的自然神论和犹太-基督教的一神论,实际上表达的是理性要找到一个终极原因,本质上对理性理解自然的关系不大。

康德第2个问题,自然的偶然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康德思考上帝不会随便创造一棵小草,那么这棵小草就是必然的。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以后不再管理世界,世界自我运动,自然神论;上帝创造了世界,随时参与管理世界,一个活的人格的上帝。一个活的上帝在管理世界时也不违背神自己创造的自然规律。两种神论都不与纯粹理性相背。一棵小草只要在合适的自然条件下就会生长起来,两种神论不违背这一个从潜能到现实的规律。如果上帝死了,一切怎么办?康德与休谟没有走到这一步。

康德在解决自然的合目的性时没有遇到很大的困惑,由于自然的合目的性这样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