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剂田间试验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7 22:12: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xxx公司生产的微生物菌剂 在小麦上的肥效试验报告

1 试验目的

受xxx委托,依据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NYT497-2002),对xxx公司生产的微生物菌剂,剂型(固体粉剂),技术指标 (解淀粉芽孢杆菌≥5×108CFU/g、硅酸盐细菌≥0.5×108CFU/g)在小麦上的增产效果进行试验验证,为该肥料的登记和推广提供科学依 2 时间与地点

2.1试验时间:2017年1月 -2017年6月 2.2试验地点:xx市xx区xx镇xx村 3 材料与方法

3.1供试土壤:(棕壤)

试验点土壤类型为棕壤,质地为中壤,土壤肥力均匀,试验前取耕层(0-20cm)土壤测定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状况见表1。

表1 土壤养分状况

试验 年份 2017

有机质 (%) 1.32

碱解氮 (mg/kg) 123.2

速效磷 (mg/kg) 86.9

速效钾 (mg/kg) 136.7

pH值 6.7

3.2供试作物:小麦

3.3供试作物品种及栽培方式:

品种为济麦22,每亩播量8kg,种植茬口为玉米 3 .4试验方法 3.4.1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三个处理,每个试验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30m2。各小区随机排列,设保护行。处理如下:

处理1 习惯施肥(空白对照)

处理2 习惯施肥+农用微生物菌剂(40公斤/亩基施)

处理3 习惯施肥+灭菌农用微生物菌剂(将农用微生物菌剂经过强放射性同

位素Co60辐射灭菌处理后用40公斤/亩灌根+冲施作为基质对照)

3.4.2施肥方法

习惯施肥:基施45%(18-12-15)复混配方肥50kg,,不追肥

农用微生物菌剂按照每亩用量40公斤,在小垄沟内开沟集中一次性施肥,以发挥有限肥料的效益, 配合施用有机肥效果更佳,不得与化肥同时追施。整个生育期各项管理措施一致。

3.4.3 测定与统计分析方法

(1)产量调查:小区单独采收,称重,计产。

(2)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

采用实验室常规测定方法测定。

(3)统计分析方法: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版本7.05)进行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生物有机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与处理1相比,处理2小麦产量大幅增加,较处理1增产16.08%,处理3小麦产量亦有增加,较处理1增产3.16%。处理2的产量高于处理3产量,表明生物有机肥对小麦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2 生物有机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单位:公斤/亩

处理 1 2 3

499.48 568.14 513.52

517.01

492.39

平均

502.96 583.82 518.89

增产% ― 16.08 3.16

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小麦产量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处理1和处理2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重复间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是小麦增产的主要因素。为了选出最优处理,对试验点不同处理的小麦产量进行了多重比较(见表4),结果表明,处理2最优,与处理1、3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表3生物有机肥对小麦产量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值

P值

处理间 区组间 误差 总变异

542.16 11793.65

2 2 4 8

271.08 5504.00 60.87

4.45 90.42

0.0960 0.0005

表4不同处理小区小麦产量的多重比较

处理 2 3 1

均值

583.82

5%显著水平

a b b

1%极显著水平

A B B

5经济效益情况分析

表5 经济效益分析表

单价

小麦产量

处理

(kg/亩)

/kg)

1 2 3

较处理1增

产值

肥料成本

(元/亩) (元/亩)

(元/亩)

亩纯增 (元/亩)

投入产出比

(元

502.96 2.32 583.82 2.32 518.89 2.32

1166.87 1354.46 1203.82

130 250 130

187.59 35.95

67.59 35.64

8.97 5.42 9.26

注:微生物菌剂按3元/公斤计。

从表5可以看出,处理2较处理1每亩纯增收67.59元,投入产出比为1:5.42增收效果明显. 6 结论

xx公司生产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固体粉剂,技术指标 (解淀粉芽孢杆菌、硅酸盐细菌≥5×108CFU/g)在小麦的增产效果显著,基施供试肥料的地块比对照CK增产80.86kg/亩,增产率为16.08%,投入产出比为1:5.42。

试验主持单位:xxx站 试验执行单位:xx土肥站

实验负责人:xx

报告编写时间:2017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