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9 10:15: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学难点:应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想象力。

第四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六第5题、第6题、第8-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2.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判断,并求出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知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判断和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会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五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27页、2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实验—比较”这一线索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意义,在实物比较中揭示体积的概念。

2.利用比较两个不容易直接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体会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

11

方米。借助直观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类推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的意义,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第六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29页、3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理解体积意义的基础上,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具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自主根据“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计算出长方体体积,并将其与长方体的长、宽、高建立联系,感悟并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的推导过程。

2.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自主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体积用“长×宽×高”来计算的原理。 教学难点:在探究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时,发现长、宽、高与每

12

行的个数、行数、层数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建立关于公式意义的正确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七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3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中的“长×宽”、“棱长×棱长”就是它们的底面积,引导学生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来计算,理解长方体和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打破对“底面积×高”的理解即“下底面的面积×高”这一定势,理解计算方法的本质,即“长方体或正方体某一面的面积与这个面垂直的棱的长度相乘。”。

3.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的方法,理解公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打破对“底面积×高”的理解即“下底面的面积×高”这一定势,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本质,即“长方体或正方体某一面的面积与这个面垂直的棱的长度相乘。”

第八课时

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第34、35页例2、例3内容及练习八第1题和第6

13

题。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教学具,引导学生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自主探索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在此基础上用类推的方法推导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理解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整理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通过对比,加深对度量单位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3.能根据进率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4.在操作、观察、猜测、验证、想象和推导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习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 第九课时

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第35页例4及练习八第2、3、4、5、7、8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 根据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自主进行体积单位换算的实际应用,从中感受到单位换算的必要性。

2.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符合现实,可采用不同的换算策略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和检验习惯,使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14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十课时

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第 38页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容积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药水瓶、饮料瓶等,认识容积单位 (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要用容积单位升或毫升),明确升和毫升的关系1升 =1000毫升。初步认识度量液体的工具:量筒和量杯。

2.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和实际大小,帮助学生建立1mL、1L的表象,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即1L=1dm3、1mL=1cm3。

3.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并要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进行转换, 从而更好地理解容积和体积的区别和联系。

4.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小组合作意识,体会合作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容积的意义,能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难点: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第十一课时

课题: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