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英语教学的真实性-最新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19:32: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的真实性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英语教学中真实性的问题就成为外语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语言材料和教材的真实性,是其探讨的焦点。之后随着交际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和跨文化研究的发展,真实性问题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从语言材料拓展到了课堂活动、交际情景、社会文化因素等各个方面 一、课堂活动的真实性——对真实材料的合理使用 材料的真实性与真实的材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指没有被简化或改动过的蕴涵真实信息的日常语言,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原始材料。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交际法教学的一项要求。传统外语教学中根据词汇和语法的要求人为编造的语言材料脱离现实生活,缺乏交际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语言交流能力。真实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了解交际话语和背景文化,并能在课堂活动和社会交际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知道所学习的语言材料就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语言交际。

真实的材料是交际活动的材料,而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准备的材料,如报刊杂志、因特网上的文章、广告等;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访谈等;电影、戏剧、歌曲等;有关西方历史、地理、自然常识的原版教材等;英美人士的演讲或讲话录音等;旅游地图、景点介绍、航班时刻表、餐馆菜单、宾馆旅客登记表、

海关申报单等;法律文书、案例分析、商业信涵、产品书等?这些材料源于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可以使语言材料生动、有趣、实用,更有教学意义。

真实的材料是就材料本身而言;而材料的真实性是指材料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它存在于学习者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是对材料的合理使用,对材料做出的恰当反应。换言之,真实的材料应辅之以相应的交际活动和以真实交际为目的的课堂活动。学习者在课堂中接触到的语言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听到和看到的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中要完成的任务和活动就是现实生活中可能要解决的问题。

1.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

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为教语言而教语言的做法,而是要把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使学生既学习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外语水平。以学游泳为例,我们学游泳是阅读有关游泳的书籍,还是在游泳池或江河里边实践、边领会?答案当然是众人皆知的。同样,在语言教学中,学生也应像学游泳那样,充分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参与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

教师根据真实的材料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时,不能一味考虑如何教授有关语言的知识,还应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设计真实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运用、实践语言机会。例如,在听天气预报的课堂活动中,天气预报的材料是真实的,但

如何根据材料开展课堂活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听材料,然后决定是否可以去野餐。显然,第二种做法是真实的语言运用,因为它需要学生对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信息做出合适的反应和判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景。第一种选择只注意教授学生某项语言技能,而似乎脱离了现实生活,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把天气预报听写下来。 2.课堂活动的交际性

现在我们一讲到交际语言教学,提到交际能力好像大家都认为交际能力就是学生说得流利,管它有错没错都没关系,其实这是我们对交际语言教学的一种误解,一种扭曲。但如何才算课堂活动的交际性?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多开展对话活动,让学生多开口,就算是课堂交际了。

真实的交际活动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学生会在交际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出现犹豫、幽默、恭维、尴尬、脸红等各种自然反应。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答案存在多种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发现和探索,结合情景,找出关系,给出合理的解释。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而是通过逻辑思维构建思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交际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具有交际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非真实的交际活动往往以考试等功利性目的作为学习动机。一旦出现交际失败或交际障碍,学生往往会以老师教得不好、材

料乏味等外因作为借口,最后导致恶性循环。而真正的交际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体会交际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引导学生从事更多的课内外交际活动,在大量接触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自然吸收新的语言知识,也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提高英语水平。 3.课堂活动的社会文化性

在外语教学中,真实的语言材料具有不可此拟的优势:规范的用法和表达为外语学习提供了范例;话题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不仅学习西方的语言,还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使学习的过程更生动有趣,学习的内容更深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种渴望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内在动机,将更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

把课堂活动的文化真实性分为三个层面:通过恰当的交流获取信息;理解他人以及外国文化和社会;在理解他人和外国文化的过程中理解自己和本国文化。对于他国文化,我们不能单纯模仿和接受,但也不能一味排斥。身处异国文化之外(outsider)的我们应批判性地理解外国文化和社会习俗;但同时我们又是局内人(insider),应积极融合到文化交流中去。 二、环境的真实性

有种观点认为,课堂这一教学环境本身就缺乏真实性,它不可能提供完全真实的社会场景,一切只能模拟。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二语言的学习本身就不可能与第一语言的习得一模一样,更何况教室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所:师生的确在课堂上进

行交流,课堂学习也是人生真实的经历。虽然课堂交流有其特殊性,但课堂教学本身也具有真实性。我们应在承认其真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课堂教学的外部环境和潜力,如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张贴英文海报等方式营造外语学习的人性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能动性,引导学生融人角色,激发交流的欲望和学习的动机,感受交际成功带来的自信和荣耀,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将来的真实交际做准备。 语言既是一种教学媒介,本身又蕴涵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对英语教学真实性问题的关注就体现了这一原则。教师和学校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开设学校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过程更容易、更有效。如果学校与外部社会没有区别,那么学校教育的优势何在?学生为何还要来课堂学习?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并完善课堂教学的特色,所谓的“不真实”恰恰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