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建设皖北中心城市战略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8:26: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蚌埠市建设皖北中心城市战略研究

作者:杜国庆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03期

摘 要: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蚌埠市定位为皖北中心城市,以蚌埠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带动皖北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为此,通过蚌埠市近年发展的现状,分析蚌埠市建设皖北中心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打造皖北城市中心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蚌埠市;皖北;中心城市;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3.011 1 引言

中心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其中,经济辐射能力,是衡量中心城市最主要的因素。通过中心城市对区域内城市的经济辐射,带动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中心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皖北地区明确界定为安徽省北部的淮北、亳州、蚌埠、阜阳、淮南、宿州六市。皖北地区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民营经济、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不足。皖北农村人口基数大,消费能力有限,区域经济要素集聚能力相对低,区域经济接受外部经济辐射及对外开展合作都相对较弱。将蚌埠市打造为皖北中心城市。通过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动整个皖北地区经济的提升。 2 蚌埠市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蚌埠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呈现出工业经济增速平稳、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财政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等显著特征。 2016年前三季度,蚌埠市地区生产总值(GDP)922.62亿元,增长9.6%,居全省第8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8.83亿元,增长10%;完成财政总收入200.03亿元,增长10%;全市完成财政支出219.24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支出分别增长14.8%、33.3%和13.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2.11亿元,增长16.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1044元,居全省第6位,同比增长9.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8元,居全省第6位,同比增长9.9%。

从蚌埠市2016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中可以看出,“十二五”规划中安徽省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促进了蚌埠市经济的提升,作为皖北中心城市的蚌埠加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后,经过6年的发展,经济地位明显提升,这主要源于试验区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众多高新企业在此落户。通过高新技术带动皖北的崛起,从而为该区域解决能源、资源丰富与工业经济总量小、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工业经济中的大部分产业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矛盾提供了正确方向。

3 蚌埠建设皖北中心城市中存在的问题 3.1 经济总量较小,对周边城市的集聚能力不足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蚌埠市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经济增速也在全省前列,但是由于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总量在全省范围仍然较小。在2016年前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省排名第八位。作为皖北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样的经济总量对皖北地区其他城市的吸引和带动作用不足,对周边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也不明显。 3.2 工业经济主导性不足,缺乏支撑性产业

蚌埠市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由于在“十一五”规划中缺乏明确的定位,因而没有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在工业产业中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和信息化业。经济开发区的产业规模和聚集度都有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较小,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发展仍然不够。 3.3 中心城市的建设不足

区域中心城市,必须是地区内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能够为区域内城市提供经济支持,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这就要求中心城市具有足够的规模才能对区域内城市发挥集聚和扩散效应。但是当前蚌埠市的城区规模较小,没有对城市各功能区进行清晰的定位。而且中心城市人口较少,处于中心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即进行人口的集聚。另外,蚌埠市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区域中心功能的建设不健全,对区域内城市没有较强的带动和吸引作用。 3.4 交通运输网不完善

从蚌埠市的交通区位来看,它是京沪与京福高速铁路的交汇城市,蚌埠南站也是京沪高铁首设站,另外京台、洛宁两条高速公路也在蚌埠市相交。看似蚌埠市有较为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但是其对皖北地区的经济带动有限,因为蚌埠市仅仅着眼于交通主干线的发展,对于区域内城城际交通运输网的建设迟缓,蚌埠市“一小时经济圈”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交通运输网不完善阻碍了蚌埠市对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辐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蚌埠打造皖北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 4.1 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蚌埠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蚌埠市拥有安徽财经大学等12所高校以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0所、41所等科研机构,通过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联合推动,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立高科技创业资金,加强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使蚌埠市成为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机制高效健全、创新环境日益完善的皖北中心城市。 4.2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

蚌埠市要建设成为皖北中心城市,走工业强市的道路,是其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2016年前三季度,蚌埠市的GDP总量仅为922.62亿元,居全省第8位。由于工业水平发展欠缺,对皖北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不足,因此应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强蚌埠市产业园区的整合提升力度,打造专业化工业产业园。

4.3 开放带动战略

开放合作,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本地区产业的集聚与扩散。蚌埠市的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依托综合交通枢纽、沿淮港口物流等优势带动外向型经济。对内,在皖北地区打造蚌埠“一小时经济圈”,加强对区域内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对外,加强与皖江城市带的沟通交流,积极把握国家建设长江三角城市群的机遇,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的联系,积极承接沿海和国际产业转移。聚集更多发展要素,推动蚌埠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利用自有优势,打造淮河生态经济走廊,通过蚌埠铁路无水港和蚌埠港、皖北保税物流中心,进一步激发外向型经济活力。 4.4 绿色发展战略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不仅要经济上带动区域城市的发展,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上同样能够满足区域内城市的需要。坚持绿色发展方式,打造宜居城市,也是蚌埠建设皖北中心城市不可或缺的发展战略。蚌埠市应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 关于蚌埠打造皖北中心城市的建议 5.1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打造“蚌埠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