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11:34: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王履

一、生平和著作

王履,字安道,号畸叟,别号抱独老人,元末明初医家 二、学术理论

(一)对“亢害承制”的阐发

王氏认为从生理言,人体存在一个“亢而自制”的机制;从病理言,若无亢,或“亢而不能自制”,均是发生疾病之机制。若有这种情况发生,需用汤液、针石、导引之法助之,制其亢,除其害,以恢复脏腑之间的动态平衡,达到除疾之目的。 (三)对阴阳虚实补泻的发挥

寒客于表,故汗之愈,下之则表邪入里而病重;里热内炽,当下其阳热,坚其阴津则愈,汗之则反助其热,重伤其阴故病重。

他指出:“子能令母实一句,言病因也;母能令子虚一句,言治法也。”认为火乃木之子,子火能助母木而致肝气亢实,此即“子能令母实”之义。如治以补水泻火,使水胜火,子火势退而不助母木,则木气自衰;而水为木之母,此为“母能令子虚”之义。所谓虚,是指抑制其太过而使其衰也,运用补水泻火之法,使火退则金不受火克而制木,土又不受木克而能生金。虽不补金,而金自受益,所谓“不治之治”。

(五)首创真中、类中说

明代

(一)重视温补,探索肾命。 薛己

一、生平和著作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 二、学术理论 (一)治病求本

薛己认为“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所谓治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辨证施治的原则,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无论内伤、外感之证,都必须掌握疾病发生之本源。二是指调治脾肾为治病之关键,他说:“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本于四时五脏之根也。” 李时珍

一、生平和著作

李时珍,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 李时珍的著作有《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

1.方药基本理论

(4)升降浮沉:总结为: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厚者浮;味厚者沉 “根升梢降”或“生升熟降”的特性。 缪希雍

缪希雍擅长医术,精于本草。其主要著作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 三、治疗经验 (五)治吐血三要法

吐血是虚损患者的一大主症,明代治吐血有两大倾向,专用寒凉和滥用人参。缪希雍认为当时的吐血病证,绝大多数属于阴虚火旺,苦寒和甘温皆非所宜,唯取法甘寒,方为得当之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治疗吐血的三要法。 1.宜行血不宜止血

失血皆源于血不循经,见血止血,虽可暂时收效,然而易致瘀滞。此时行血实为大禹疏浚治水之意,有因势利导,不止自止之妙。 缪氏行血法的实质,一是用和血行血法以防络脉瘀阻。二是告诫医家不能见血凉血,滥用苦寒,以防损伤脾胃而变生他证。 2.宜补肝不宜伐肝

肝主藏血。吐血者,肝脏失职而不能藏血,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补肝则血有所藏。 3.宜降气不宜降火

此法一则治气以降火,使气调火平,血得循经;二则可免致脾胃损伤。血赖脾气统摄, 张介宾

一、生平和著作

张介宾,号景岳,别号通一子。

张景岳医学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及《质疑录》等。

景岳将《灵枢》《素问》的精华合而为一,名为《类经》。 《景岳全书》另载《新方八阵》《古方八阵》 二、学术理论 (一)阴阳学说

景岳对《内经》《易经》深有研究,其探求哲理在于“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变通”。他认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因此,从“医易同源”的观点出发,对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详尽的阐发。

张氏对阴阳、精气虚损的治疗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3.阴阳的常与变

常,即指阴阳平衡,乃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保证。因此,“阴平阳秘”乃是生命阴阳之常 (二)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自刘完素阐发火热病机,力主寒凉清热以后,朱震亨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气有余便是火”的重要论点,并以大补阴丸,四物汤加知、柏作为降火滋阴之剂。嗣后,医林习用寒凉。刘、朱之说本为纠正《局方》辛热时弊,治疗实热及湿热相火为病而设,故必然有其侧重与局限,张介宾则认为“时医受病之源,实河间创之,而丹溪成之”,并说“欲清其流,必澄其源”↑([25])。于是展开了对刘、朱之说的批评。其“阳非有余,阴亦不足”和“气不足便是寒”的认识遂由此而提出。 1.阳非有余

张氏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三)命门学说

景岳称“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

(四)方药八阵

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