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6:36: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们在组织进行课内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二)课外拓展空间,广泛阅读
由于存在一些客观原因,加上经济与思想意识等方面的限制,学校图书馆普遍存在藏书数量有限、质量较差、借阅困难等问题。拥有藏书的家庭也寥寥无几,学生的阅读条件令人担忧。课题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多渠道保证了阅读资料的来源:
(1)开放学校图书馆。为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的资源,在午休时间图书馆向学生开发,学生既可在阅览室看书,也可将书籍借走。
(2)建立班级图书角。途径有三条:一是请学生自己捐献一本或几本书,书籍要求有一定的质量,避免捐献一些小人书、作文书、课本参考书等,捐献书籍者即可成为图书角的会员,享受向图书角借阅图书的权利,形成资源共享;二是老师也向读书角捐献了一些有质量的书籍;三是请班级每学期支持购置部分书籍。图书角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活动正常开展。
(3)开设电子阅览室。在学校拥有电脑房的条件下开设电子阅览室是一种投资少、效益高的方法。九中的电子阅览室就有几百部国内外名著,分批组织学生去阅读,是传统文本阅读的有益补充。
(4)充分利用旧报纸。学校各科室、各班级的报纸种类较多,有《晋中日报》《榆次晚报》《人民日报》《山西日报》《中国体育报》《德育报》等等,平时老师们看了之后就扔掉了或搁置在那儿。语文老师有意识地把这些报纸搜集起来,定时定量地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
(三)寻求链接途径 1、建立阅读链接渠道:
为了建立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联系,课题组设计了“课内与课外阅读链接成长卡片”(见附件),内容包括课内阅读篇目、课外推荐篇目、链接赠言、学生个人档案、课外书资料、读书体会等等。要求每位学生在每一单元上完之后都要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填写一张并上交。
课内与课外阅读链接成长卡片是课内外阅读有机整合的重要渠道,也是师生在阅读方面作交流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链接赠言”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的内容或对读物作简单评论,如“二十八年的孤岛生活阻止不了鲁滨孙的冒险精神”(推荐《鲁滨孙漂流记》),“10篇散文记录了鲁迅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推荐《朝花夕拾》),“保尔的意志催人进取,祥子的命运令人深思”(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骆驼祥子》),这些言简意赅的语言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欲望。在“读书体会”部分设立“最让我感动、感兴趣的部分”“最让我喜爱的人物及理由”“我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或片段”“我的感想”等栏目,充分体现出学生阅读实践的主体性,同时也在向学生暗示着读书笔记的基本写法。
学生也通过这张卡片向老师传达着自己的阅读的时间、书目等基本情况和自己的阅读志趣、爱好等内容。把每个学生的所有链接卡片放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在一段时间内的阅读轨迹、阅读态度、阅读收获等,所以它也是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成长记录档案。 2、进行阅读内容链接
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1)前置性阅读
有些课文所记叙的事情,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就提供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有时也找一些报刊中与课文相关的美文让学生阅读,拉近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对初中生来说比较隐晦难懂,我们就充分利用背景资料,把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哭小弟》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近那段陌生的岁月,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比较性阅读
即根据所学课文内容或作者选择与之相关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较,同中求异。主要有:
同一作者的同类作品。学生课内学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以介绍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其写作风格的把握。
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与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确:面对艰难时世,中国人和法国人的寄托有所不同,中国人在于团结反抗,法国人在于默默传承。团结反抗需要勇气,默默承受需要毅力。 (3)拓展性阅读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是选自某些长篇作品中的片段或根据其中某个部分改编的,因此,学完课文以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出原著来读一
读,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了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学习了《荒岛余生》,推荐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等等。
另外,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已有的条件,试着将文本阅读向影视观看方向拓展,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动物主题)时推荐影片《子熊的故事》和《微观世界》,这样使学生不光看得兴致盎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设立阅读链接主要课型
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除了课内的阅读之外,主要拟开设自主阅读课、课内向课外拓展课、课外与课内结合等课型。 (1)、自主阅读课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完全让学生自选读物,自主阅读,自己做读书笔记,以加强积累,培养独立阅读的精神。 (2)、课内向课外拓展课
课内文章以略读为主,引导学生将课文与课外文章进行比较。 3、课外与课内结合课
有时在推荐或欣赏课外读物时也有意识地结合到课内文章,两者互为补充。
(四)重视活动与评价,促进阅读 (1)开展系列活动,保持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能否培养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是语文老师能否让学生喜欢读书、
持久读书的关键。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和年龄的特点,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活动,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1、开展诗歌、散文朗诵比赛(如冰心、泰戈尔的诗歌,《城南旧事》的首篇《冬阳 童年 骆驼队》和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等等);举办演讲比赛;开展阅读竞赛等活动。 2、举办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
3、举办阅读链接卡展示会,把优秀的阅读链接卡张贴到教室后墙上,供同学交流、欣赏。
4、开展重读名著、名著述评等活动。如在组织学生读完《骆驼祥子》之后,用两节课时间让合作小组汇报读书情况,汇报形式可以是口头交流,也可以是朗诵精彩片断,甚至可以用表演形式演绎精彩篇章。通过交流,不仅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激发了阅读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合作探究的能力。
5、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对于优秀的读书笔记,在班级甚至在学校内展览。读书笔记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时是好词好句的摘录,有时是文章梗概的记录,有时是对书本的评价。展评的过程本身也是好的积累方式的推广过程。
6、开展各类读书征文活动,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注重激励评价,养成阅读习惯
赞美犹如阳光,初中生的学习需要有人赏识、激励,有了老师恰当的激励和评价,才有可能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产生自觉的阅读行动,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题组建立并实施一套包括检查、倾听、评价、奖励等部分组成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