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8:49: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而且具有他自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
在陈鹤琴生活的那个年代,当时的一般人对于儿童都有错误的认识。他们把儿童看作是与成人一样的人,只是儿童的身材比成人小罢了,而各种本性本能都是和成人没有区别的,称儿童为“小大人”。因为成人穿长衫,所以也叫儿童穿长衫,不准儿童游玩,强迫儿童的举动和成人一样。这种做法和观念一直没有得到改变,而陈鹤琴认为这是阻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他坚决反对那种把小孩子当作成人看的观点,儿童自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成人绝对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也绝不能摧残了儿童好动,好问的天性,因为怕麻烦而剥夺了儿童游戏,玩乐的权利。如果错误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不改变,那么我们绝不可能收获任何好的教育后果。因此在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就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学,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而陈鹤琴就是这样来实践的,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他富有研究价值和科学指导价值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一生都可以说是献给了他深切热爱的幼儿教育事业,他很爱儿童,儿童也很爱他,所以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来办幼儿教育。而他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全国的儿童“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因此他1919年从美国回来之后就开始探索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主张,并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和教具,以及教学设备。当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创办是分不开的。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更应该为大众所熟知。
总之,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教工作者对更为具体,深刻又能有效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需求越来越强烈。陈鹤琴经过长期实验观察、科学验证而形成的幼儿教育理论通俗易懂,具体细致但又不乏科学严谨,是我国学前教育科学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认真地从中吸收营养。
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为了改善我国的幼儿教育,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于1927年发表了《我们的主张》十五条。十五条主张是对我国办幼稚园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国发展幼稚教育的指导,是我们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所不可
忽视的。
主张的第一条就指出“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这是针对现实提出的,也是对我们办幼稚园的根本要求。陈鹤琴认为幼稚园的设施,应当处处体现本国性,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在不违背国情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这样幼稚园就可以充分适应社会的需要了。第二个主张是“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因为当时的幼稚园很少有跟家庭合作的,父母把小孩子送到幼稚园去,并不是为小孩子受教育着想,仅仅是自己图个方便,对小孩子一切的任务都不闻不问,这样家里所教的和幼稚园里所学的往往不能融合。有些家庭甚至认为既然小孩子在幼稚园里,教育的责任就是教师的,小孩子学得不好就是幼稚园的失误。所以陈鹤琴主张幼儿教育应由学校和家庭双方承担,如此两方所施的教育才不会发生冲突,而所得的效果也更大。虽然这是陈鹤琴针对当时的幼儿教育提出来的,但是在当今幼儿教育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他所说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更厉害的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父母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忙于工作而将孩子寄托,更多时候小孩是和其他抚养人在一起的,而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无暇顾及。所以陈鹤琴的主张在当代的幼稚教育上仍然具有现实性,现在社会上提倡的“合力教育”就是希望由家庭和幼稚园共同来教育幼儿,可以说受到了陈鹤琴主张的影响和启示。第三条主张是针对教材来说的,“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该教他”。这一主张中包含了幼稚园选择教材的三条标准:1、儿童能够学的东西就有可能作为幼稚园的教材。若一幼儿很早就能识字就可以马上教他识字,而不用等到稍大了再学。2、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根据。教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问题在现在的教育中依然存在,所以近几年开始了新课程改革。虽然是针对中学的一次改革,但也说明了学校所用教材的不合理性,而对幼儿来说尤须注意教材的“儿童化”和“经验化”,这样儿童才能有所理解和体会。3、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教育儿童是为了使他能够养成某种生活的技能,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儿童的教材也可以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定,但以儿童心理和经验为根据是不变的核心。
三、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在教育目的观方面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是把幼儿看作
是“小大人”,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没有多大的不同,大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小孩子也应该能做,往往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评价儿童,“听话”“服从”成人的儿童就是“好孩子”,就是“聪明”的,幼儿园教师也是以此来对幼儿作出奖惩,以孩子能够得多少红五星,能够考多少分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主要标准。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引下,幼稚园的教育目的也错误地发展成“知识型”、“应试型”的教育目的观,只注重孩子的识记能力,而忽视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各类事物的好奇,好问心,牺牲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高代价的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使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死记一些符号,掌握大量的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儿童。 (二)在儿童学习观方面
早期的幼儿教育大多具有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教室里,教室很少带孩子去户外郊游学习,致使儿童与环境的接触相当缺乏,所学的内容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没有较多的联系。这样儿童所得的都是呆板生硬的死知识,也没有获得鲜活的人生经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将幼儿关在园里进行“闭门造车”的学习,而是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是要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儿童的知识形成也越快,认识就越广泛。因此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主要采用的是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分科教学的优点是便于向幼儿传授各科系统的知识,也便于对全体儿童进行集体教学。其缺点是割裂了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忽视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甚至整个教育过程缺乏整体性。这种课程下的儿童往往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严重压抑了儿童的主体意识,束缚了幼儿主体价值的发挥。例如,在让儿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上,多数是由老师说了算,甚至在具体的技能操作训练上,也是完全由教师指挥,儿童只需要“依样画葫芦”,这严重阻碍了儿童主
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陈鹤琴重视游戏的作用,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个性差异,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裂的课程是违背儿童的心理的,反对以书本教材为中心,主张以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要求整个的、系统的进行教学。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综合教育课程就是针对分科教育课程而提出的,从中可以看到陈鹤琴课程思想的特点,它有利于克服传统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的弊端,发挥儿童的积极主动精神,培养思维敏捷,活泼好问的儿童。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北京出版社,1985年12月。
[3]陈秀云.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4]唐淑.陈鹤琴与中国幼儿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5]孙爱月.继承和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6]周南.陈鹤琴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现实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7]刘守旗.陈鹤琴论儿童与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8]钱继芳.浅议活教育的目的、课程与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9]李莉.论活教育的教学原则[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10]李莉.陈鹤琴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11]陈一飞.二十年来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概览[J/OL]教育研究,2003年第6 期。
[12]周谷平,李小琛.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J/OL]幼儿教育,200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