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基数和序数的初步认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17:49: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基数和序数的初步认识 王昭国

湖北省黄冈市东坡小学 438000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并“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对于每一位数学老师来说,理解这一些并不难,但真正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却不是一件易事。

小学一年级,教科书中既没有出现“基数”和“序数”等名词,也没有基数和序数的文字叙述,该

怎样让学生分清自然数的两层不同含义?由于二者是两个相对抽象概念,如何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这两个概念,既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对小学生生而言,基数和序数意义通俗叙述是:当自然数0、1、2、......用来表示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时,这样的数叫做“基数”即被数的物体有“多少”个。当自然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排列次序时,这样的数叫做序数。即被数的物体是“第几个”。.

一、取材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老师出示学生所喜爱的动物课件 (见下图)

具体步教学骤为:

1、小组讨论(一共有多少只?)、学生上前演示(一共有多少只?)、全班数(一共有多少只?)、从左数, 从右数(一共有多少只?)、老师总结:一共有5只动物!(基数) 2、让5点学生到讲台黑板前面站成一排:教学方法同上。

通过上述教学,既让学生深体会到了数学与自然、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数”的理解,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先后”顺序,初步渗透

.

教师出示课件(如上图)

具体教学步骤为: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举手回答、上前演示。老师总结:谁排第一?谁排第二?......这里出现的1、2、3............是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序数)

2、让四位同学一齐到前面的黑板上做同一道数学试题:让学生们观察:谁最先离开黑板?......谁最后一个离开?如果排名,谁排第一?谁排第二?谁排第三?谁排第四?老师总结:排名中的1、2、3、4、是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序数)。

通过以上形象且实效的实践活动,即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变难学为易学、乐学。让学生感性地认识了“序数”。

三、基数、序数相互渗透(教学), 逐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巩固。 出示课件(如下图)

1、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2、从左数第二个是什么图形? 3、从右数,把第三个图形涂上颜色 4、从左数,三角形是第几个?

5、第“1”小题中的“5”与第“5”小题中的“5”表示相同吗?为什么? 教学步骤为:观察、讨论、依次点五位同学回答或演示“5”个不同的问题。

老师点评、总结:特别指出第“1”题中的“5”表示一共有5个(基数)而第“5”题中的“5”表示第5(序数)。它们表示的意思完全不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有心人。”只要我们教师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动脑筋,让学生的学习与自然生活、实践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其实也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老师可不给学生讲述什么是“基数”、“序数”,偶尔提示或板述在黑板即可。 2、上述内容的讲解计划用2课时。

3、实践证明:只有反复多次练习、讲述、考试、纠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