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13:24: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篇一:教案___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教案 第一章 旅游与旅游地理学

教学课题与课时:旅游与旅游地理学(4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着的大众化旅游活动及其为之服务的旅游地理学,从理论到实际有一个基本认识,并初步掌握旅游及其要素构成、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旅游地理的产生与发展,以提高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旅游科学文化素质和旅游地理科学素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旅游要素及其构成;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任务。 知识要点:(1)旅游及其要素构成; (2)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参考书目: [1]保继刚.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文地理.1992,(2).

[2]保继刚.旅游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郭来喜.旅游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概论》,李旭旦主编).科学出版社,1985.

第一节 旅游及其要素构成

旅游是人类生活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地域活动,涉及到地理学科的诸多领域,而旅游地理学又是伴随着近、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二者相辅相成。 一、旅游的科学概念

旅游是分布于广阔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是人们以旅行游览、观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以及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地理现象。

随着“旅游”一词在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广泛出现,关于其科学概念也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旅游(tourism)一词.最早以旅行与游览两层意思出现在英国1811年出版的《牛津词典》中。但真正赋予其科学概念的是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hunziker and krapf),他们认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

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后改为不作主要居留),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活动(后改为主要不从事赚钱活动)”。该定义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采用,并得到许多国家旅游专家的承认,故被称为“艾斯特”(aiest)定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生活力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短期性、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的定义是:“—般来讲是为了消遣和外出旅行,游客在某个国家的逗 留至少要超过24小时”。

各种旅游概念不论其表述如何,但都具有共同含义:旅游以娱乐消遣、休闲度假和文化为目的,而主要不是为了赚钱或其他公务活动;旅游是暂时的、短期的停留,与移民性的永久居留有所区别;旅游是离开常住地到异地他乡的旅行的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经济现象,它关联着社会、经济、文化、保健、科技、生态和政治等各个方面。

二、旅游要素构成

旅游通常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旅游的主体,即旅游者;旅游的客体,即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旅游地;旅游的媒体,即旅游业。这三个基本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和制约,构成完整的旅游系统。 1.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发展的历史表明,旅游是先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然后才有为旅游者服务的旅游人才队伍,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导因素,他们的数量、消费水平、旅游方式是决定旅游业内部比例关系及其结构的主要因素,因而,旅游者是旅游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居主体地位。

按活动的地域范围,国际上一般将旅游者分为外国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1937年,国际联盟专家统计委员会第一次解释外国旅游者:“旅游者系指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并规定旅游者中包括:出于消遣、家庭事务或健康等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出于某种职责去参加会议的人;因公务而旅行的人;在海上巡游过程中中途停靠,即使不足24小时的人。但旅游者中不包括抵达某国就业任职,不管是否订有合同,或者从事商业活动者;到国外定居者;到国外学习,膳宿在校的人;边境地区居民及落户定居而又越过边界去工作的人;临时过境而不停留,即使在境内超过24小时的人。1963年,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国际旅游会议(简称

罗马会议),提出了游客、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的概念,并指出:游客是指“出于任何原因(不包括为了从事带有报酬的职业)到一个不是自己常住的国家访问的人”。游客包括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旅游者是指“到—个国家访问逗留至少24小时的游客”;短程游览者是指“到一个国家访问逗留不到24小时的游客”。1967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了罗马会议这一定义。目前世界各国也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定义,

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有国情,我国国家旅游局和统计局对包括外国旅游者在内的国际旅游者解释为:“旅游者是指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并明确规定应邀来我国访问的政府部长以上官员及其随行人员;各国驻华使馆人员;常驻我国一年以上的外国专家、留学生、新闻记者、商务机构人员:乘国际班机直接过境的旅客、机组人员和在口岸逗留不过夜的铁路员工以及船舶驾驶人员和其他人员;边境地区往来的居民;回大陆定居的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已在我国定居的外国人和原已出境又返回在我国定居的外国侨民;归国的我国出国人员,都不在国际旅游者范围之内。但必须明确的是,港澳台同胞回大陆旅游仍需支付外币以及他们的旅游消费对中国经济的刺激作用,同其他来华旅游者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在统计上暂时列为国际旅游者或入境旅游者。

随着各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又提出:“任何以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疗养、学习和宗教等为目的,不论国籍如何,而在其居住国境内进行24小时以上—年之内旅行的人,均视为国内旅游者”。

无论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都具有异地性、业余性、享受性、肯花钱,以及求新、求知、求乐,求得一个美好回忆的共同心理特征等特点,都必须具备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足 够的闲暇时间和外出旅游的愿望和兴趣等条件。 2.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旅游资源在国外被称作旅游吸引物

(tourism attraction),是指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在国内“旅游资源”这一名词已被人们认同,并得以广泛应用,但由于人们着眼点的不同,各专家学者对其概念的阐述不尽相同。但最具权威性的应该是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3年所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