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菩萨蛮其二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0:41: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菩萨蛮》其二 韦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②、感悟词中意境,体会本词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③、用所学方法与白居易《忆江南》比较鉴赏,品味二者的异同之处。 ④、对文人江南情结的探究领悟。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把握词人思想前后矛盾的变化,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江南醉人的风情,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之苦。 【教学重点】

感悟词中意境,体会本词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感受词人思归而不能归的深层原因,美景背后的离乱之苦。 【教学难点】

理解此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对文人江南情结的探究领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质疑探究法。 【教 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以歌曲《梦里水乡》《烟花三月》将学生引入课堂环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导语:同学们,说到江南,也许我们眼前会浮现“玉人吹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也许会遥望“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也许会倾听“旧时堂前的小桥流水”。如果是画中的江南,那么也只有水墨画才能画尽它的文采风流。那么文人笔下的江南又是怎么美丽的风景呢?江南好,小桥流水;江南好,笙歌管弦;江南好,文人风流;江南好,杏花烟雨。所以会“人人尽说江南好”,思江南,忆江南,望江南。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样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韦庄的《菩萨蛮》去感受感受!

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经济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让学生通过个体自由诵读,感知《菩萨蛮》的词律特征。 2听范读,品评感悟;再集体诵读,领略词义。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置身诗境,梳理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作品写了什么?请学生从词作第一、二句中挑选一个合适的短语概括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所写的内容。 明确:江南好。

②、江南具体好在哪里?(请用词作中原有的句子回答) 明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为什么只提酒家女呢?身为花间派词人,寄情山水流连诗酒是风流才子本色,美人当垆更是锦上添花。 为什么只写皓腕呢?酒家女操作用手,所以特写其“皓腕”。洁白的手腕如霜雪凝成,其美貌自不难想见。

③、用三个词语概括以上四句诗句所写到的美的种类。 明确:风景美,生活美,人物美。 春水碧于天——风景美

(学生回顾一下有关写江南美丽风景的诗词:《忆江南》、《江南春》、《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

1

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简单点评一下后再读补充的诗句,明确江南的风景确实是非常美丽,可以说江南的烟花细雨、白墙黑瓦、垂柳画舫、幽深雨巷等独特风物构成了江南独特的风景。

画船听雨眠——生活美

江南还有什么别样的生活情趣吗?(如果学生答不出,可以例举一下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中的有关内容,北国的冬天:围炉煮茗,地炉暖坑过着一中蛰居生活,进行简单的对比。同时明确还有哪些诗句写到了江南的这些独特的生活场景,例如皇甫松的《梦江南》: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桥边;梁元帝的《采莲赋》,这里设计投影后让学生齐读;张志和的《渔歌子》等)。最后可以总结一下江南比较有特色的生活情景:春季里绿堤闻春晓、夏日里荷乡深处弄莲子、秋来饮酒赏月,冬来踏雪寻梅。

垆边人似月——人物美(出示投影)

江南的山,江南的水,江南的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江南美女。江南女子的美不仅在于外貌,眉清目秀,娇小玲珑,更美在性格,美在修养,她们的美由内而外,与众不同。江南女子美在温柔含蓄,美在婉约多情,美在细心体贴,江南女子是水做的,天生就是诗,就是画,是曲,更是酒。可能学生会提到秦淮八艳、西施等。

教师小结:江南风景美、生活美、人物美。“春水碧于天”是写“风景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写“生活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写“人物美”。 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小练习:通过想象、比喻、拟人等方法,用散文笔调描绘“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句中的意境。

④为什么“游人只合江南老”?(请用词作中原有的句子回答) 明确:江南好 还乡须断肠

2、缘景明情,在初步理解了作品内容之后,总结作者所表达的对江南的情感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迷恋和赞美之情 四、以意逆志,知人论诗

寄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什么? 1、背景材料一:课文注释① 语气轻松诙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反映出作者对江南的极度迷恋和热爱。 2、背景材料二:作者信息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孤贫力学,才敏过人。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他身陷兵火战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后离长安,来到洛阳,因洛阳也不安靖,于是携家迁至江南避难。避居江南十年,五十八岁时又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六十六岁时,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本词为第二首。黄巢起义之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期所作。

故“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述说词人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

3、根据作者信息库以及背景材料,请思考诗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到底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语言明白晓畅,感情真挚醇厚。直接反映出作者对江南的极度迷恋和热爱之情。隐约地更有几分对于家乡欲回不能、想回不敢的苦涩和无奈。

因此,作者通过描绘江南美景表现出对江南的赞美以及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情。(直抒胸臆,盘旋郁结) “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2

意思:韦庄词表面显得直率,其实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沉郁,这正是词中最好的境界。

1.他这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表达情感的特点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开头两句,“人人尽说江南好”中“人人尽说”,意思是自己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游人只合江南老”,“合”者,“应当”也,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为什么江南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

在江南韦庄是一个游人客子,劝他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他的故乡有什么让他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他在江南终老。中国有句老话:“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直率的话中了。

结尾两句,“未老莫还乡”有三层转折:①“还乡”,在江南美景中,诗人心灵深深牵念的是故乡。②“莫还乡”,有叮咛嘱咐之意,不要返回故乡啊,表达出一种极为深婉而沉痛的情意。③“未老”,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

为什么不还乡?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正处在唐朝将灭之际,中原地区烽火连天,今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

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我”没有老所以不还乡,而心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愁苦之情。所以陈廷焯评价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2.品读温庭筠与韦庄的同题词作《菩萨蛮》,试比较两位词人的不同风格。 温词擅铺陈,浓墨重彩,显得“密而隐”,如富丽堂皇之牡丹,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擅素描,疏朗淡雅,又多直抒胸臆,显得“显而疏”,如展苞初放清新明丽之芙蓉,情感上“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五、延伸拓展,质疑探究

1.思考讨论:与白居易的《忆江南》相比,谈谈两首词的异同点。 提示:可以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等方法去探究。

相同点:两人的词都用简洁清新的语言(语言特色)勾勒了江南风光秀丽的图画(内容),并融进了深深热爱、依恋江南的感情(作者情感)。

不同点:

背景 表现手法 白描 细描 同色映衬 异色映衬 作者情感 既有对江南的喜爱之情,也有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情 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菩萨蛮》 作者因避战乱而暂居江南 《忆江南》 作者在洛阳安度晚年回忆美丽江南 2. 质疑探究:江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文人对美好的江南为什么如此情有独钟?

在所有描写江南美好的诗词中,韦庄的这首词也算是上乘之作了,后人对此也有很多的评价:

一幅春水图画。意中是乡思,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是泪溢中肠,无人省得。结言风尘辛苦,不到年,不得回乡,预知他日还乡必断肠也,与第二语口气合。 ——[清]陈廷焯《云韶集》

此首写江南之佳丽,但有思归之意。起两句,自为呼应。人人既尽说江南之好,劝我久住,我亦可以老于此间也。“只合”二字,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飘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惟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春水”两句,极写江南景色之丽。“垆边”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皆从一己之经历,证明江南果然是好也。“未老”句陡转,谓江南纵好,我仍思还乡,但今日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情意宛转,哀伤之至。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学生交流看法,教师总结。 ①江南的青山绿水,舞榭歌台是古典文人的优游之地,其灵秀温润的中和之气亦植根于他们的性灵中。 ②中国文人在政治上的不得意在江南得到解脱,江南的人文地理、风物气候都洋溢着自由的诗情,是涵养中国文人身心平衡的天然方剂。

③对于文人而言,江南是其精神归宿的空间原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