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低效行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1:42: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课堂教学低效行为

1.讲评课上学生“爬黑板”无目的。

解读:讲评课课前在黑板上公布选择题答案无可厚非,但如果在讲评课中间,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选择题的答案,那就是纯粹为“爬黑板”而“爬黑板”。学生爬黑板,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环节,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

地讲评。

这条错误的提出,就是要求老师们明确让学生“爬黑板”的目的,预先确定好“爬黑板”的学生的层次和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好

“爬黑板”的预设与生成。

2.课堂上满堂灌、集中讲、集中练,讲练比例失调。

解读:这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三个极端行为,是抵触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顾学生学习效果的典型表现。 一堂课连续讲授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讲与练有机结合”是我们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的基本要求。事实表明,“有讲有练、边学边练,讲与练有机结合”,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有的学科适合讲一条练一题,而有的学科就不能这样,它需要经过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感悟之后才能练,况且,课

堂练习也不能只练选择题,应该兼顾各种题型才好。

3.假问题充斥课堂。

解读:那些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就能回答的问题是假问题;一个90%的学生能很快回答的问题是假问题;那些老师领着学生自问自答式的问题是假问题。假问题充斥的课堂看起来师生互动很活跃,但实质是低效的。因为学生没有经过思维,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假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对问题教学

的目的不理解,二是教师备课不充分。

另外,“对不对”、“是不是”对有些老师来说,可能是一种语言习

惯,但这种习惯一定要彻底改掉。

4.课堂教学结构松散。

解读:有的老师没有创设教学情境,没有课堂导入,上来就讲,问题与问题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没有过渡语言,也不给学生揭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罗列;有的老师没有课堂小结,即使有,也只是手指板书提纲重复一番,没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地概括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体系,没有

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节课下来,“自主”、“合作”环节貌似有了,老师讲得也少了,训练题目也跟上了,看似什么也不缺了,实际上却没有给学生留

下一个清晰、明确、完整的知识结构。

5.片面追求“自主”与“合作”,没有处理好“自主合作”与老师讲授

的关系。

解读:有的老师仅仅把“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

的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能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解答。 “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既有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应该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在学生“自主”或者“合作”之前,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标准”,让学生按照这个“目标和标准”去“自主”、“合作”。学生“看看、背背”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前后、左右同学泛泛地“讨论”一番也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我们强调“自主”、“合作”,不是削弱老师的讲授功能,重要问题老师还是应该讲透彻,重要的知识,还得需要老师根据学科特点加以概括、归纳,形成有规律的东西呈现给学生。其实,老师也

是“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

6.机械地硬性规定主观命题的答案要点。

解读:文科教学中,有的老师在讲评题目或试卷时,将主观性题目的参考答案或者制作在课件上,或者抄在黑板上,或者印发给学生,这些做法本身没有错,但有的老师往往还会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必须记住、背过。这样做,纯粹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不

利于文科成绩的提高。

对于文科的主观性命题来说,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仅是参考性的,它要求的是主题明确、要点准确,允许学生在基本的答案要点之外有自己的见解。同时,不同的命题者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差异,因而答案的表述也就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在进行文科主观性试题的讲评时,除了要让学生把握该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