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0:30: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新型的实体技术要素打破了原来的和谐局面,导致了技术结构由经验型向实体性的演化,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技术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新出现的技术要素——机器起了主导作用。
2、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在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过程中,新的技术结构与原有的社会技术基础的矛盾起着制约作用,同孕育它的技术基础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原有的技术基础不能满足新型技术结构的需要,从而要求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3、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首先,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其次,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速度。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4-5 ; 2、填空5-6; 3、单项选择8-10; 4、简答6-7; 5、论述1-2。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是: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见如下2、3、4)。
2、创造性原则: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3、可行性原则:指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4、科学性原则:指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5、模拟实验:是一种间接实验,先设计出反映对象属性的模型,然后用实验的手段作用于模型,通过模型实验了解原型(对象)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
6、机遇: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 7、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8、理想实验:是运用理想模型在思想中塑造理想过程,并进行严密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9、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
10、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 11、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12、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科学思维的“细胞”,是思维结构的基本单位。
13、科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直接职能是不断探求和系统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科学”这个概念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即知识体系;科学这种知识体系还可以物化为社会生产力。简言之,科学是知识体系和由知识所转化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统一。
14、技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是反映现代技术形象的科学界说。
15、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二、简答和问答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答: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
②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③以及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答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3、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意义?
答: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中的划时代的变革。
在自然观方面,它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从古代的辩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现代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的完成。
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
在科学技术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与传统的观点不同,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技术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这样就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之中,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实质及其发展的辩证规律,创造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4、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7
答: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5、形而上学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近代自然科学为了把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建立在对自然界的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它所采取的主要分析方法是分析、解剖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为科学认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材料,也是近代自然科学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孤立地、静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人们已获得的关于自然界的认识主要是对机械运动的认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还远没有通过自然科学本身的认识被揭示出来,这就使得近代自然观具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
6、系统概念的四个要点
答:①系统是由若干个要素组成的;
②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③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④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7、物质系统的类型?30-31(选择题)
答:①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析,自然界中的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②从系统内发生的实际过程分析,自然界的系统分为: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 ③从人对自然物的参与程度分析,自然界中的系统分为:天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 ④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析,自然界的系统分为: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⑤从人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分析,自然界的系统分为: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
⑥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析,系统分为:处于平衡态系统、处于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8、系统中整体与部分可以经过哪两种方式进行过渡?31-32
答:部分与整体可以经由两种方式而相互过渡:①加和性方式,②非加和性方式。
9、自然界层次结构的主要特点?37
答:①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 ②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具有相干性关系。
10、自然界层次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链的含义?40-41
答:①低层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高层系统中引起一定结果,这可以称为上向因果链;
②高层系统作为原因又会在低层系统中引起某些结果,这可以称为下向因果链。
③双向因果链既造成了层次之间的差别,也沟通了层次之间的联系。
11、自然界运动的基本形式?43-44
答:①微观物理运动; ②宏观物理运动; ③宇观物理运动;
④化学运动; ⑤生命运动; ⑥社会运动; ⑦技术运动。
12、经典热力学与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对不可逆过程的认识有哪些差异?65
答:①经典热力学主要研究了不可逆过程的消极作用,认为不可逆过程可以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 ②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则更重视不可逆过程的建设性作用,认为不可逆过程可以导致有序结构的产生。
13、按照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具备哪些条件才会进入有序状态?69-71 答:①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处于远离热平衡的状态;
②产生有序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③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④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
⑤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的条件。
14、大爆炸宇宙学得到哪几个重要事实的支持?55
答:①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 ②氦丰度; ③ 3°K背景辐射等;
15、非平衡自组织理论的三点哲学启示?72-73
答: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对如何一般地理解进化的条件和根据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①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根据; ②从外部获得物质和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条件; ③内部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16、进化和退化的特点,?66-68
答:①自发性特点;②稳定性重建的特点;③离散性特点
17、进化和退化的统一性的表现
答:①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②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③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
18、自然界历史观产生的科学前提?48-49
答:①天文学,1755,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1796年,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星云说”的星云假设;
②地质学,赖尔,1830-1833《地质学原理》提出了地球缓慢进化的“渐变论”;
③生物学中,施莱登和施旺,1838-1839年建立了细胞学说;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确立; ④化学,维勒的人工合成尿素; ⑤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9、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95
答:①无机环境(如空气、水、矿物、土壤、阳光、气候等) ②生物的生产者(如绿色植物、能进行自养生活的低等菌类等)
③生物的消费者(如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等) ④生物的分解者(如微生物)
20、全球性问题是指哪几个问题?98
答:①人口问题;②粮食问题;③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④工业化问题;⑤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问题)
21、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两个基本途径?102 答:要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
①首先要在认识方面,重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
②其次要在实践方面,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22、科学问题及其结构?111-112
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科学问题的结构:
(1)形式:①是什么?(what)②为什么?(why)③是怎样的?(how) (2)内容:①问题的指向;②研究的目标;③求解的应答域。
23、“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与“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两个命题的关系?117问答题
答: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与“认识以实践为基础”,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不同命题。前者着眼于科学研究的程序,后者着眼于认识的来源,两者层次不同,实质是统一的。作为认识的一般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自然科学理论归根结底产生于科学实践与生产实践。但作为认识的局部或个人的研究过程来看,情况就复杂多了。认识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既是已有的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新的认识和实践的起点。科学问题这种认识形式既包含先前实践和认识的成果,也预示进一步实践和认识的方向。因此,科研从问题开始丝毫不意味着对实践基础的否定,而是把一般的认识论原则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化了。
24、科研选题的步骤?118
答:①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②提出问题;③初步论证;④评议和确定课题。
25、实验方法及其特点?125-126
答: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实验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②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③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④实验方法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 ⑤实验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