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1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8:47: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主题12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探寻1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 名词解释

1.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

2.一般意义上,依恋指的是个体对生活中特定的人的强烈的情绪关系。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指的是婴儿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强烈的情绪联结。

3.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4.师幼关系指的是在班级及日常交往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即心理距离。

二、单项选择题

1.A 2.A 3.D 4.B 5.A

三、填空题 1.入园分离焦虑 2.回避型 3.被拒绝型 4.同伴关系 5.客体中心阶段 6.同伴群体关系

四、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①无分化阶段(0—3个月)。鲍尔比称之为“不分依恋对象的导向和信息”的阶段;②低分化阶段(3—6个月)。即鲍尔比称之为的“指向一个对象已分化的导向和信息”的阶段; ③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5岁),即鲍尔比称之为的“运用运动和信号同已识别的对象保持亲近”的阶段;④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岁半之后)。

1

2.儿童的同伴交往类型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类型的基本特征如下:①受欢迎型。受欢迎型幼儿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且常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受到大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②被拒绝型。被拒绝型幼儿和受欢迎型幼儿一样,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常常采取不友好的交往方式,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抢夺玩具、大声叫喊、推打小朋友等等,攻击性行为较多,友好行为较少,因而常常被多数幼儿所排斥、拒绝,在同伴中地位低,关系紧张。

③被忽视型。与前两类儿童不同的是,这类儿童不喜欢交往,他们常常独处或一人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得退缩或畏缩,他们既很少对同伴做出友好、合作的行为,也很少表现出不友好、侵犯性的行为,因此既没有多少同伴主动与其交往,也没有多少同伴主动排斥他们,他们在同伴心目中似乎是不存在的,被大多数同伴所忽视和冷落。

④一般型。这类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行为表现一般,既不是特别主动、友好,也不是特别不主动或不友好;同伴有的喜欢他们,有的不喜欢他们,他们既非为同伴所特别的喜爱、接纳,也非特别的忽视、拒绝,因而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一般。

3. 【参考答案】

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真正的社会性交往),在游戏中,幼儿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说笑,互借玩具,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得,彼此间的交往也不密切,这是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4. ①家长的教养方式;②家庭结构以及父母的婚姻状况;③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④儿童自身的个性特征。

六、案例分析题

案例中琳琳属于同伴交往类型中的被忽略型,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有: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等。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

2

助发现自我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鉴于案例中琳琳的同伴交往情况,教师和家长应当密切配合,第一要先了解琳琳被忽略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采取合适的措施。第二,在群体中帮助琳琳建立一个较为稳定的朋友;第三,可以鼓励琳琳在游戏中与其他小朋友多交流。

探寻2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帮助、抚慰、公德行为等。

2.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有意伤害的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一种不良的社会性行为。

3.间接的心理攻击主要是指攻击者借助于第三方或其他中介对被攻击者实施攻击行为,例如背后说坏话、造谣等。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D 5.D

三、填空题 1.4~6岁。 2.敌意性攻击 3.帮助、分享、合作 4.诚信 5.移情

四、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4岁,这时儿童出现帮助行为大致有两种动机:一是出于对权威命令的顺从,如帮助妈妈收拾玩具是因为这是妈妈要求他做的;二是为了他人给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