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艺术表演类非遗项目保护探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5 23:04: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六安市艺术表演类非遗项目保护探析

摘 要:本文从六安市艺术表演类非遗项目的类型和特色出发,对曾流传于民间表演舞台的非遗项目在传承保护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浅显的探析。分析当前传承现状,指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非遗保护的政策影响。提出对艺术表演类非遗项目传承发扬的思考,提出应该吸引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地域文化保护的推动,以开放和创新的心态继承传统,加大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等对策。

关键词:艺术表演 非遗项目 传承创新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非遗技艺中传统食品加工、传统医药等由于与老百姓基本生活需求相关,融入现代市场体系,传承与保护较为乐观。但是,随着现代新媒体的发展,曾流传于民间的艺术表演类的传统技艺,例如戏曲、木偶和皮影等,渐渐谈出了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失去了年轻的观众群,演出市场极度萎缩,后继乏人。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六安市的非遗保护也面临诸多难题。 一、艺术表演类非遗项目具体内容 (一)具体类型及特色

从项目申报与管理上,非遗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之所以又提出表演类非遗项目,是因为这种项目主要的特点是地点集中,参与表演的人员在一定规模以内,以音乐、舞蹈为主要表现内容,具有艺术欣赏性。所以上述十类的项目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这四种就可以归入艺术表演类非遗项目。

六安市表演类的非遗项目中,传统音乐就有大别山民歌、古碑丝弦锣鼓、十把小扇、舒城民歌等,传统舞蹈有鸽鸫理窝舞,传统戏剧有庐剧,曲艺有锣鼓书、小调胡琴书、四弦书等等。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构成六安特有的文化魅力。 (二)保护现状

2007年至2008年,六安市开展了“非遗”田野调查,调查出全市973项“非遗”项目,这些项目涵盖15个“非遗”资源类别,其中,传统音乐224项,传统舞蹈34项,传统戏剧7项,曲艺12项。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摸清和梳理了“非遗”的家底。至2014年底,六安市有7个项目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其中表演类的就有庐剧、大别山民歌、抬阁肘阁三项。有25个项目列入安徽省“非遗”名录,其中表演类的就有11项。“非遗”名录体系的建立,为“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打下了基础。

二、六安市艺术表演类非遗项目传承现状 (一)政府引导非遗传承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1.建立了传习基地

2014年,六安市建立了14个“非遗”传习基地。这些传习基地涵盖了传统音乐、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和民俗等5大类。传习基地发挥传习作用、示范带头作用和规模品牌作用。 2.利用节庆活动展演

先后组织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非遗”项目参加中国艺术节、上海世博会、中国民歌会、安徽省艺术节、安徽省民俗文化活动等国家级、省级大型节庆和文化活动。在六安市艺术节上多场次展演“非遗”。多次组织专题展演展示。 3. 联合多地共同保护

从2010年开始,六安市举办了三届大别山民歌展示会,吸引了各县区以及鄂豫皖三省大别山区的歌手参加。为了将大别山民歌更好地保护传承,六安市与河南信阳、湖北黄冈、安徽安庆共同编纂了《大别山民歌精选》,收录了大别山地区的民歌458首。较完整地展现了大别山地区的民歌特色,为进一步研究传承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4. 鼓励戏曲院团舞台传承非遗

扶持民营演艺团体,鼓励民营演艺团体送戏下乡,一些民营演艺团体常年在基层演出群众喜爱的传统戏剧,实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