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2:36: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摘要

通过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将社会交往能力原因从幼儿的家庭教育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在一定意义上提出家庭中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对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一)前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基础,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而作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而家庭教育是幼儿最初的、最持久的教育。而在社会上立足的人,那社会交往能力无疑是很重要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都拥有包含人际关系智能在内的八种智能。人际关系智能也被称为交往——交流智能,是指能够有效的理解他人以及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即我们通常说的社会交往能力。而在我们两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已经具备社会交往能力,包括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有的自闭症便是例子。但是很多的家庭似乎还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的重要性。所以,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的问题应该被受到重视。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文献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甚至发现父亲在家庭中参与着重要的角色。对比现实情况,我们会发现现在的人已经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胎教,妈妈班等一系列的出现也能够反应出人们观念的提升。近年来社会上患有自闭症儿童的概率加大,在一定意义上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章是在此基础上,研究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三)概念的鉴定

1.关于家庭教育的概念

在新华词典中对于“家庭教育”的解释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实施的教育。是

1

国家和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内容一般包括健康方面、德育方面、智育方面。中国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

而在辞海中对于“家庭教育”的解释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实施的教育。是国家和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内容一般包括健康方面、德育方面、智育方面。中国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教育大辞典中对于家庭教育的解释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

杨宝忠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处延宽广的概念,它是指在人类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影响”。赵忠心指出:“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以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同时他也提到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间相互实施的教育”。唐蓉娜在文献中指出:“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吕舒在文献中指出:“家庭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家庭教育包含十分复杂的成分,有显性的教育,如父母有目的有意思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也有隐形的教育,如蕴含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等之中的教育影响”。

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年长者对年幼者实施的显性和隐形教育以及家庭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教育。

2.关于社会交往能力的概念

在新华词典中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而在教育大辞典: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人为了满足交流信息、交换物品或沟通情感等的需要在与他人产生联系与互动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能够区别水平的相对稳定的个人特征。

王姣艳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在与别人交往时呈现出来的情感、行为模式、观念和态度以及这些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高倩认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掌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及控制自身行为能力,用以适应社会的心理特征”。

1

5

4

3

2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3

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王姣艳.自闭症儿童社会性发展障碍的干预体系之设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1 5

高倩《浅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2

笔者认为社会交往能力指一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四)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的研究

1. 国内关于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的研究

邹长缨指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以及长大后的社交能力”。首先,现在城市中的独生子女普遍都居住在高层的住宅环境,由于缺少兄弟姐妹的缘故,再加上家长溺爱以及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就会限制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其次,幼儿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不仅实际练习社交方式,而且发现自己的行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应,由此可以获得一种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概念。这种概念是幼儿将来自信心和自尊感的基础,也是其同伴交往积极、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家庭中的早期亲子交往经验影响着幼儿的同伴交往。所以,父母是否具备早期亲子交往经验以及交往经验的多少也会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张翠玲指出:“家庭成员的性格、人生观、生活态度、社交圈等都对幼儿的交往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原因如下:第一,现在单门独户的家庭住宅模式限制了幼儿之间的交往,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让家长不敢让孩子自由找同伴去玩耍,这样就限制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再加上电视、电脑上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幼儿,也影响了幼儿的社会交往的机会;第二,现在家庭中,孩子较少,成人相比较而言较多,长期的相处导致成人更容易顺应满足幼儿的意愿,不懂得谦让和分享,从而会出现“唯我独尊”的现象;第三,幼儿自己在家庭中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地位,使得他们在同伴交往中不愿妥协;第四,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宠爱自己的孩子,担心孩子在交往中吃亏,从而限制了幼儿的社会交往;第五,家长过于忙碌,缺少与幼儿陪同玩耍,加强兴趣的时间。

陆玲指出:“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榜样作用对幼儿的影响要重于语言说教。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孙圣涛认为:社会技能是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和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能力。上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技能就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今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很多研究表明,幼儿社会技能的发展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认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与家庭结构、看护人、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存在着影响。而主观上家庭功能、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夫妻关系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都与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着关联。

陈思强认为:“家长的教养态度转化为教育行为表现在家庭生活中,直接影响着幼儿行为,而不同的教养态度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放任型的教养态度会使得幼儿生活无拘无束,错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心理上会造成一种孤独寂寞,从而向通过偏激的行为方式去引起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