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核心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8/27 21:02: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 a.创立了唯物史观; 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列宁: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 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其中: ①生产对分配、

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 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 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生产物质内容 m 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 g 社会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紧密地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4、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新增) 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 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多方面内容,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符合社会生产为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时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更好地符合和推动拉力的发展。 5、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新增)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作用的发挥有两个层次: ①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 我们在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的条件下,必须对其具体形式(经济体制),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改革、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以,重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a.以客观经济条件为基础,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 b.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创造、消灭和改造规律; c.对人们的经济活动的支配和制约往往带有强制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又有自身特点: a.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 自然规律-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 b.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 自然规律-可以不依赖于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 c.经济规律-带有阶级背景,即与一定的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自然规律-无阶级背景。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 ①使用价值;②价值。 二者的关系: ①二者统一,缺少任何一个都将不能成为商品 ②二者矛盾: a..同一商品的生产消费者,二者不可兼得; b.使用价值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 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是历史的范畴。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①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 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有: 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②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 ③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 ④生产管理的效能; ⑤生产的适度规模; ⑥自然资源的丰度。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 ②是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为主; ③是资本家(企业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即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东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使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需要。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个阶段: 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 ④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决 | 定 |====>职能: 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 ④世界货币;⑤世界体货币 3、货币的流通规律 货币的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的 规律。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间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 4、纸币和信用货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 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可用于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如:银行券、支票、汇票、期票等。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 通货紧缩:与前者相反。 它们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三、价值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