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4:37: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以“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从知识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学习过程的引导、学习效果评价标准等方面展开研究,构建以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为培养出真正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而进行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随着从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12年,浙江有29.82万名学子跨进了大学校门,普高学生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了85.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9.5%,按照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教授给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界定: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毛入学率达到15%-50%之间,因此在比例上我省的高等教育已经处于大众化教育阶段。从目前高等教育现状的刊,新增专业及扩招现象使招生就就业的矛盾明显激化显。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各类具备高技能、高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方面却是实际就业率逐年下滑,啃老族等现象滋生。
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源在于目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着重于“教”,忽视“学”的过程,在强调教学过程中关注于如何将知识技能教给学生,而往往忽视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接受程度。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探索的项目化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已经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践,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项目教学法教学设计的根本理念仍旧强调如何将知识传
授给学生,而非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因此目前高校课堂中学生厌学、逃课、玩手机等现象依旧严重,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保证教学质量,为处于信息时代的国家振兴创新计划,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界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习共同体概念由温特比尔特提出,这一概念的指出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及师资团队的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对其支撑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促进了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因此,国内外研究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必将更加深入。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早期研究重心主要围绕特征功能,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者已经越来越多的从学校视野、教育变革整体来关注学习共同体的专业实践。目前,学共同体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成效评价方面,着重评价在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实施成效,包括学生学业表现与教师教学、学校效能与教师发展以及校园文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评价等几个方面,注重评价学习共同体的实施对于学生教学效果及学校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使方法服务于教育革新的理论与实践。
在我国,对于学习共同体的针对性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引入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多局限于国外理论框架的借鉴,并建立在对已有教师发展的局限性批判的基础
上,强调教师个人发展的某个方面,单方面强调针对教师研究共同体,学生合作学习的个体研究,而不是将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研究,缺乏宏观的视角,因其固有的割裂性注定无法整合于学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变革中。根据最新的CNKI学术趋势来看,关于整体的“学习共同体”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近几年逐步成为热点,研究情况呈现直线上升状态。
2.“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21世纪的社会是社会人互相尊重差异,彼此学习,共同适应生存的社会。“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由学习者(群体)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等拥有共同的学习目标的团体形成,共同体以在一定支撑环境中进行共同的学习,彼此分享需要的学习资源为主要实施形式,共同体成员通过交流和沟通将实施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彼此分享,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最终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达到教学目标。共同体通常要求以团队形式完成工作任务,便于成员间形成类似真实工作环境中分工不同的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进而自然形成成员对于团队意识,工作任务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社会情感,通过性格养成过程实现学习者素质的健康、全面成长。并且,共同体的学习过程本身改变了由教师一人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的传统局限,可以形成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要求共同体成员为完成任务而寻找新方法、新发现、新工具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