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15: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txt当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切创伤,所以请不要流泪。能满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实现的期望,才有价值。保持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种生活。绪 论 一、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几千倍甚至数万倍后才能观察到。 二、微生物的种类

按大小、结构、组成不同等,可将微生物分为三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 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原始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如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如真菌。 三、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医学微生物学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加强微生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阐明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致病机制和免疫机制,研制安全、有效的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创建特异、敏感、快速、简便的诊断方法,深入研究微生物的耐药机制,探讨防止和逆转耐药性措施,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控制医院感染。 第1、2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一、名词解释

1.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 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3.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4. 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 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 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 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8.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9. 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10. 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 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

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13. 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14.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 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16.专性需氧菌:该类细菌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17.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18.专性厌氧菌:该类细菌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生长。

19.抗生素: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的细菌,占细菌的大多数。 21.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22.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调配合适的pH(7.2-7.6),经灭菌后使用的培养细菌物质。

23.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所需要的最基本营养成份,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组分是1%蛋白胨和0.5%NA.C.L配制而成,还需加入琼脂(2-3%---固体培养基、0.3-0.5%--半固体培养基)。 24.选择培养基:是利用细菌对各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抑制非目的菌生长,有利于需要分离细菌的生长,如SS琼脂培养基。 25.鉴别培养基: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的作用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可应用含有一定作用物和指示剂的培养基来培养细菌,作鉴别之用,如糖发酵培养基。

26.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菌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 二、问答题

1.试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侧链、交联桥

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侧链构成疏松二 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 有 无 外膜 无 有

2.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差异的生物学意义

(1) 与染色有关:G+菌的细胞壁致密、肽聚糖厚,脂含量低,酒精不容易透入;G-菌的细 胞壁疏松、肽聚糖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脂含量极高,酒精容易透入。细胞内结合染液中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容易被酒精溶解而脱色。

(2) 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主要结构基础是肽聚糖。G+菌的细胞壁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青霉素可抑制肽聚糖四肽侧链与甘氨酸5联桥之间的联结,而干扰肽聚糖的合成;溶菌酶杀菌机理是水解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G-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少,有外膜保护,对化学 药物有抵抗力,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性低,青霉素作用效果差。

(3)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G-菌的细胞壁含有磷酸脂多糖(LPS),其中的脂类A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4) 与抗原性有关:G-菌细胞壁磷酸脂多糖(LPS)中的特异性多糖具有抗原性,属于O抗原,依其可对细菌进行分群、分型。 3.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1) 荚膜:是细菌的毒力因素,对干燥和其它因素有抵抗力,同时对溶菌酶、补体等杀 菌素有抗性,其表面抗原可用于鉴别细菌。

(2) 鞭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鞭毛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其功能主要是运动,具 有抗原性,可依此2点对细菌进行鉴别(鞭毛数目、位置和动力)。

(3) 菌毛:普通菌毛:有致病作用,主要是与黏膜细胞粘附,如淋球菌;性菌毛:在细菌间传递遗传物质,如R质粒。

(4) 芽胞:使细菌具有对外界不良环境具有抵抗力;临床上依芽胞的有无作为灭菌、杀菌是否彻底的指标;根据芽胞大小、位置和数目鉴别细菌。 4.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1) 形态鉴定:球形菌、杆菌和螺形菌。 (2) 结构鉴定:细胞壁,如用革兰氏染色法。 (3) 特殊结构鉴定:荚膜、芽胞、鞭毛和菌毛。 5.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几个期?简述各期特点. 分4个时期:

(1) 迟缓期:细菌被接种于培养基后,对新的环境有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因细菌繁殖极少,故生长曲线平缓稳定,一般为1~4小时。此期细菌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进一步分裂增殖而合成充足的酶、能量及中间代谢产物。 (2) 对数期(指数期):此期细菌大量繁殖,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等,此期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十分敏感,因此,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以此期细菌为最好。

(3) 稳定期:该期细菌总数处于稳定状态,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此期细菌死亡数与增殖数渐趋平衡。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可出现改变,并产生很多代谢产物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等。细菌芽孢一般在该期形成。

(4) 衰亡期:随着稳定期发展,细菌繁殖越来越缓慢,死亡细菌数明显增多,与培养时间成正比。此期细菌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细菌形态呈现肿胀或畸形衰亡,甚至自溶。 6.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充足的营养—水、碳源、氮缘、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1) 适宜的酸碱度。

(2) 合适的温度--37℃(4)必要的气体环境—氧气(依据是否需要氧)。 7. 简述厌氧菌厌氧原理

(1) 缺乏Eh高的呼吸酶系统。

(2) 厌氧菌缺乏解毒用的超氧歧化酶、触酶和过氧化物酶,因超氧、过氧化氢酶有杀菌作用。

8.根据培养基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一种常用培养基.

(1) 基础培养基:含大多数细菌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如肉浸液培养基,琼脂培养基。

(2) 增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上填加一些其他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 (3) 鉴别培养基:以鉴别细菌为目的而配制的培养基,如?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 (4)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假如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能抑制某一类细菌的生长,而

有利于另一类拟分离的细菌生长。如SS琼脂培养基。 (5) 厌氧培养基

9.简述革兰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骤,结果及其实际意义? (1) 原理:

①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少,酒精不容易透入并可使细胞壁脱水形成一层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 ②G+菌等电点(PI2-3):比G+菌(PI4-5)低,在相同pH染色环境中,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多,故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不容易脱色。 ③G+菌体内有核糖核酸镁盐与多糖复合物。

(2)革兰染色的方法:细菌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然后用95%酒精脱色,最后用稀释的复红复染。可将细菌分成2类,不被酒精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酒精脱色后复染为红色者是革兰阴性菌。 (3)用途:细菌形态鉴定、菌种鉴定

(4)意义:鉴别细菌:可分为2类、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对结晶紫的敏感性、细菌的等电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第3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一、名词解释

1. 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如注射使用的酒精。 2. 灭菌:杀灭物体所有上病原微生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如高压蒸汽灭菌法。要求比消毒高。

3.防腐:防止、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如食品中的化学添加剂。 4.无菌:指物体中或物体表面不存在活菌的状态。

5.无菌操作:指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方法。医疗中的手术、介入治疗等。 6.正常菌群: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群。

7.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 二、问答题

1.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

(1) 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消毒剂浓度越大,作用的时间越长,杀菌效果就越好。但应注意例外,酒精在70~75%时杀菌的效果最强,而其浓度过高,会使菌体表面的蛋白迅速凝固,使酒精无法渗入菌体内部发挥作用。

(2) 温度和酸碱度:通常温度升高,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也增强。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也与酸碱度有关。不同消毒剂有不同的最适酸碱度,如酚类消毒剂在酸性环境中的效果比较好。另外,细菌在适宜的酸碱度抵抗力较强,如果偏离其最适的酸碱度,细菌就很容易被杀死。 (3) 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细菌的数量越大,所需的消毒剂浓度就越高,作用时间就越长。所以应根据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来选择消毒剂的种类和浓度。

(4) 环境中的有机物和其他拮抗物的影响:不同的化学消毒剂有其各自的拮抗物质。细菌也经常与血液、痰液和脓液等有机物混合在一起。这些混杂物可和消毒剂结合,从而影响化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2.试述湿热灭菌的原理和种类

原理:使细菌菌体蛋白质凝固和变性;使细菌核酸降解;使细菌的胞浆膜损伤。 类别:

(1) 煮沸法:煮沸10分钟可达到消毒的目的,若需杀死芽孢,应延长时间至1-3小时。可用于外科器械、注射器、胶管等的消毒。

(2) 流通蒸汽灭菌法:是在常压下用100℃的水蒸气进行消毒,通常10-15分钟可杀死细菌的繁殖体,但不保证杀死芽孢。

(1) 间歇灭菌法: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加热,能够杀死细菌所有的繁殖体和芽孢,主要用于不耐热的物质,如某些营养培养基的灭菌。

(2) 高压蒸汽灭菌法:是灭菌效果最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通常压力为1.05kg/cm2,温度为121.3℃,持续15-30分钟。可杀死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该方法适用于耐高温和潮湿物品的灭菌,如生理盐水、普通培养基手术器械等。

(3) 巴氏消毒法:加热61.1-68.8℃30分钟或者71.7℃15-30秒,可杀死物品中的病原菌和杂技菌,而不破坏物品的质量。如牛奶和酒类的消毒。 3.简述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

(1) 防御外来致病菌:如组成人体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学屏障,阻止病原体的入侵和粘附。正常菌群的酸性代谢产物,造成肠内酸性环境,抑制病原体生长。

(2) 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营养代谢及吸收。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如烟酸、生物素、泛酸等。

(3) 免疫作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作为非特异性抗原来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

(4) 抗肿瘤作用:能产生一些酶类代谢产物作用于致癌物质;抑制硝胺的合成或降解硝胺;作为抗原或免疫佐剂,刺激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4.什么是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其机制如何? 正常菌群、宿主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正常菌群各成员之间,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就出现了菌群失调,若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症,就称之为菌群失调症。机制有:

(1) 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看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使耐药菌过度增殖,出现菌群失调。

(2) 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恶性肿瘤、长期糖尿病等疾病使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正常菌群中某些菌过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

第4 章 噬菌体 、第 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一、名词解释

1. 转化: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

2.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

3. 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4. 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5. 噬菌体:是指一类侵袭细菌、放线菌、螺旋体和真菌的病毒。 6. F+菌、F-菌、F质粒:

(1) F-菌:不具有F质粒菌细菌,不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 (2)F+菌:具有F质粒菌细菌,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 (3)F质粒:致育因子,决定细菌性别的质粒,即性菌毛的有无。

7.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具有遗传功能的闭合环型DNA,其编码的产物与细菌性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