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犀牛角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4 2:10: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二、非洲犀牛角体积大、份量重,如巨人,横切面及斜切面有明显密密麻麻的“鱼子”状纹,每颗“鱼子”中间有一小点,谓之“粟眼”,肉眼可视。而亚洲犀牛角体积小许多倍、份量轻,如侏儒,质地细腻紧密,胶原蛋白生长层在相比缩小若干倍后,肉眼看不清“粟纹”与“粟眼”,需用数十倍乃至100倍以上显微镜方容易看清。当然,老的亚犀角制品由于长年风化等原因,不再细腻密实,生长层各单位之间会有分离间隙,如果又是斜切面,“粟纹”也会相对容易看清。不过,凡肉眼即能看到“鱼子纹”及“粟眼”的所谓“亚洲犀牛角及制品”,极有可能就是非洲犀牛角敲打染色所制,毕竟非多亚少,亚贵非贱,这就需要用多种方法共同辨别;

三、犀牛角尖普遍呈钝圆型,角尖至底部呈扇弧形。非洲白犀牛角横截面底部呈类长方形,非洲黑犀牛角呈类圆形。亚洲犀牛角横截面底部呈类椭圆形或类西瓜籽形。非洲犀牛角底盘有“蜂窝状组织、天沟、地岗及刚毛”特征,而亚洲犀牛角有“蜂窝状组织、天沟、地岗、马牙边”特征,无“刚毛”。“天沟”特征不适用于所有犀牛,只有年老犀牛才可能有;

四、非洲犀牛角横截面分白中撒黑斑、黑中撒白点、纯黑三种情况。而亚洲

犀牛角横截面有色彩及图案丰富的“正透”、“倒透”、“重透”、“斑花”等独有的“通花”身份特征,有些图案似天然人形或物形,更是弥足珍贵!宋代药学家寇宗奭曰:“盖以乌色为正,以形象肖物为贵。既曰通犀,必须纹头显著,黄黑分明,有两脚润滑者为第一”,指的就是此意。其它牛科动物均无“通花”特征。此条应为判别非、亚犀牛角所有方法中最关键的一条;

五、非洲犀牛角常温下味道较腥膻,死角则发臭,打磨或蒸煮后味变淡。印度犀牛角焦香味浓,苏门答腊犀和爪哇犀角药草味浓,尤以苏门答腊犀前角散发的沈香味最浓。

六、老的亚犀角及制品由于有外层包浆阻隔,所以常温下香味不太明显,如用袋密封数日后取出或用手热搓后仍会闻到香味;

七、亚洲犀牛角中央具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特征,有一条输送钙质的微细白色管道由犀牛角底内腔中央一直通达犀牛角顶端,顶端可见细小孔洞。其它牛科动物的角在靠近外壁的位置有整圈骨塞层,均不具备此特征。

另外,我还苦苦摸索了九条辨识方法做补充,如触水闻摸法(犀牛角遇水香味挥发浓重,摸之外表爽滑)、敲击听音法(两角相敲如玉石或实质硬木牌相叩,清脆洪亮)、纵劈拨丝法(纵向刀劈,生脆易顺纹而裂,纤维明显。有人说用手撕可一撕到头,胶原蛋白纤维纤嫩细弱,我不置可否)、横断切片观测法(横切薄片

可观测到深一层、浅一层的横向生长痕迹)、比重检测法(一般是1立方厘米犀牛角重1.46克左右)、

磨汁观测法(由于犀牛角几乎全由角蛋白组成,不论皮肉颜色如何,磨汁应为乳白色)、焚烧闻味法(切片焚烧,先有糊臭味,后有焦香和药香味)、

蒸煮检测法(犀角不易变形,除非人为敲打拉伸,煮完后外皮可层层剥离)、内腔壁观测法(内腔外壁肉厚,内腔平整光滑且可见连接底盘的生长痕迹)等,这些方法有的太专业,不易大众识别检测,有的测评结论不一定代表普遍性,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