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18:25: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09级中医一班郑萍 200902020128

一、《金匮要略》基本概况

《金匮要略》原名为《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原著共25篇,前22篇,约计原文398条,包括40多种疾病,共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最后3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原著不仅对中医方剂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充实与完善了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使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临床医学三位一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

二、《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

(一)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包括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辩证的核心;据脉论理;辨证论治;治未病;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因势利导等。

(二)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包括载方205首,临床应用广泛;组方严谨精炼、化裁灵活;重视药物专用与药物炮制、煎煮方法等。 三、学习心得

今年我们有幸学习经典课程《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经典我们可以

学到很多东西,从经典中发掘对临床有用的价值。首先,从本书开篇我们可以知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当五脏功能失调或气机阻滞时,人就生病。本书中介绍了很多疾病的治疗,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

第一、重视肝脾之间的关系:本书中多条原文提到肝脾的重要性,如“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治疗时应该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不可见肝治肝,这样往往不能取到很好的疗效。又如防己黄芪汤、小建中汤等方剂均运用芍药来调和肝脾,肝和则脾胃和,故在临床实际中,应该重视肝脾的治疗。

第二、组方特点:本书中多首方剂均体现药物加减变化的灵活性。例如:麦门冬汤中麦冬七升、半夏一升,甘草干姜汤中甘草四两、干姜二两等多首方剂均有这个特点;又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篇》中治疗吐血证却不用止血药也可以治疗出血证,泻心汤方用大黄、黄连、黄芩治疗热盛吐衄的证治,体现张仲景用药的灵活性和治病求本的原则。这提醒我们在治疗疾病时不可见吐血妄用止血药,见泄泻妄用止泻药等,以免闭门留寇,时病情复杂化。

第三、据脉论理:从篇目如《脏腑经脉先后脉证》等可知,每种疾病均从疾病的脉象开始论述。可见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脉诊尤为重要。在《金匮要略》中脉法灵活,首先各病有主脉,但一病又见多种脉,也有一脉主多种病的。在《金匮要略》里张仲景告诉我们如何用脉象解释病机,如何据脉象指导诊断和治疗,又如何据脉象推测预后。脉象相同又如何舍脉从证以认病,症候相同又如何从脉

以认病等等,据脉理论是原著的一大特色。

第四、学习方法:《金匮要略》是治疗杂病,既有理论,又有临床,最切合实用的书。首先、应该熟记原文。“学,然后知不足”、“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活到老,学到老”、“开卷有益”等名言总让我们记忆犹新。学习经典也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学习前人的读书态度,孜孜不倦,学而不怠。只有熟悉原文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深刻的内涵。不能仅仅是望文生义,学习皮毛。然后、通读原文,联系上下。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文章的写作手法,联系上下文找出省文部分,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意。例如“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联系前文其临床表现有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如果我们不联系前文就不能知道“病形如初”指的到底是什么。可见联系上下文也是很重要的。最后、多学科融会贯通,联系实际。我们学习每一种疾病的发病规律及治疗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取得更好的疗效。所以在学习经典时,我们应该运用自己学到的多学科知识去深入的理解原文的意思。使原文表达的意思通俗易懂。另外,在学习时也要学会分类。例如《痰饮咳嗽病脉篇》中张仲景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这样才能更好的选药,不同的饮病采用不同的药物来治疗,体现了 “因势利导”的思想,这样才能提高疗效,更好地指导临床。本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以上就是我学习《金匮要略方论》的一些心得体会。当然学习经典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琢磨,不断的研究,从而发掘其中的宝贵财富。另外学习时还可以参考历代《金匮要略》注本等多种资料,结合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