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0:40: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胸骨柄和胸骨体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为胸骨角,胸骨角可作为计数肋骨系数的标志。
5.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个包括什么?
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辅助结构:韧带、关节唇、关节盘、半月盘
6.什么是椎间盘?如何构成?
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部的纤维环和中央部髓核组成。
7.简述肩关节的构成、特点及运动
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连结构成。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关节囊薄而松弛。肩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
8.简述髋关节的构成、特点及运动
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连结构成。髋臼周缘附有髋臼唇,以增加髋臼的深度,关节囊紧张而坚韧。运动振幅远不及肩关节,而是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以适应支持功能,可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
9.膈上有哪些孔或裂孔?其中通过什么结构?
(1)主动脉裂孔,有降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空,有食管和迷走神经的前、后干通过; (3)腔静脉,有下腔静脉通过。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1.红细胞的形态和生理特性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体积很小,直径为7-8um,形如双凹圆蝶状,红细胞胞质中无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 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
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生理特性:白细胞可以从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称为白细胞的渗出,还具有朝向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
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的吞噬活性,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病毒、寄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及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
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内含有组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组胺可以改变毛血细管的通透性,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能引起平滑肌收缩,与机体发生过敏反应有关;
单核细胞: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发育为成熟的巨噬细胞,有更强的吞噬和消化能力,单核-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还
6
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对其他细胞的生长的调控;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3.造血过程及调节
血细胞在造血器官中产生并发育成熟的过程称为造血,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造血过程分为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和前体细胞三个阶段,最后发育为各类血细胞。定向祖细胞只能定向分化为一种血细胞;前体细胞在形态学上已是可以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幼稚细胞再经历原始、幼稚及成熟三个发育阶段最后发育成熟。
5.生理止血的基本步骤
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使血栓进一步巩固
6.血凝基本过程及内外凝血系统的主要异同点
血凝的基本过程:首先是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凝血原酶在凝血酶原复合物作用下激活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异:
(1)反应步骤和速度不同,,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的反应步骤少,速度快 (2)凝血因子的数量和来源不同 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数量多,且全在血液中;外源性凝血的因子少,来自血管外组织产生的组织因子。 同:
(1)有某些相同的凝血因子;(2)过程中都有正反馈效应
7.纤维蛋白溶解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的意义
意义:保证血流畅通,又可防止血管内血栓形成。
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名词解释
体循环:当心收缩时,血液从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再经主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
全身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与组织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成为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回流,最后汇入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返回右心房。
肺循环:由体循环回右心房的静脉血进入右心室后,从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并在此进行气体交换,成为饱和的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
心动周期: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一次心跳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心指数:单位体表面积的计算的心输出量。
7
窦性心律:窦房结每发生1次冲动,心脏就跳动1次,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
律”。
异位心律:如果心跳不是由窦房结的激动引起的,而是由其以外的细胞群,比
如心房的其他部位的细胞、心室的细胞等自行发出的电冲动引起的心跳。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的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张末期降到的最低值。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力量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心血管中枢: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 2.心脏各腔形态,结构如何
心脏为一中空的肌性器官,由中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后上部为左心
房和右心房,两者间以房中隔分开;前下部为左心室何有信使,两者间以室中隔分开。房室口边缘有房室瓣,左房室之间为二尖瓣,右房室之间为三尖瓣。右心房有上下腔静脉口及冠状窦口。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左心房右四个静脉口与肺静脉相连。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在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部的内面,都有3 半月瓣,分别称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
7.试述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特点。
答: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
8.试述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容积,瓣膜和血流的变化。
答: 等容收缩期:房室瓣和主动脉瓣关闭,室内压大幅度迅速升高,容积不变,无血流;射血期:房室瓣关闭、主动脉瓣开启,心室内压先增加后下降,容积减小,血液流入主动脉;等容舒张期: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关闭,室内压下降,容积不变,无血流;心室充盈期:主动脉瓣关闭、房室瓣打开,室内压下降,容积增大,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
第八章、消化体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消化:把食物成分中不能溶解、结构复杂的、不能渗透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简
单的、可溶的小分子物质,使其能透过消化管上皮,再由循环系统运送至全身,为组织细胞利用。 机械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磨碎,同时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将食物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进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分解后产生的营养物质经消化管上皮细胞膜进入血液与淋巴的过程。
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产生的节律性的去极化
和复极化电位波动称为慢波电位,又称基本电节律。
8
胃肠激素:由胃肠道粘膜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统称为胃肠激素。
脑-肠肽:有些胃肠激素不仅存在于胃肠道,也可以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统称为脑-肠肽。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液由胃粘膜表面的皮上细胞、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化学成分为糖蛋白,可形成凝胶层覆盖在胃粘膜表面。黏膜与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一起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极化波;②胃肠道不同部位慢波的频率不同;③它的产生与细胞膜生电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④不能引起平滑肌收缩;⑤慢波的波幅通常在10~15mV之间。 (3)动作电位是慢波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引起平滑肌收缩。参与平滑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主要是Ca2+和K+。 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简要归纳为: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的,而动作电位是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
3.胃液的主要成分、生理作用和各自的分泌细胞
(1)盐酸,又称胃酸,基础酸排出量为0.5mmol/L,最大酸排出量为20~25mmol/L。盐酸由壁细胞分泌,其排出量与壁细胞数目成正比。
(2)胃蛋白酶原,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在胃腔内经盐酸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变成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成膘、胨及少量多肽。该酶作用的最适pH为2,进入小肠后,酶活性丧失。
(3)粘液,由粘液细胞和上皮细胞分泌,起润滑和保护作用。
(4)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其作用是在回肠部帮助维生素B12吸收,内因子缺乏将发生恶性贫血。
5.影响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乙酰胆碱、促胃液素、组胺
迷走神经兴奋、胆囊收缩素和胃泌素等引起含酶丰富、含H2O和HCO3-较少的胰液分泌,促胰液素引起含水丰富、含酶较少的胰液分泌,蛋白质降解产物引起含水和酶都丰富的胰液分泌,而副交感神经兴奋则抑制胰液的分泌。
8.为什么说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之所以是最重要的吸收部位,原因是:
①小肠的特殊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至使食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较长; ②在十二指肠处,已有胰液、胆汁等重要的消化酶水解大分子物质,使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彻底消化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③小肠粘膜的皱褶、绒毛和微绒毛增加了肠壁与小分子物质的接触面,使吸收面积增大;
④小肠粘膜下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利于小分子物质渗入吸收。
第九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名词解释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称为能量代谢。
9
食物的热价:1g食物分解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食物的热价。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分解时消耗1L的氧释放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氧
热价。
非蛋白呼吸商:将糖和脂肪按不同比例混合后氧化产生的CO2量和耗氧量的比
值称为非蛋白呼吸商。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
殊动力作用。
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
代谢。
体温:指机体具有一定的温度。包括表层温度和体核温度。
辐射散热: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散热形式。
对流散热: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皮肤将热量穿传导给与皮肤接触的空
气,空气受热后将上升,流动的空气将体热发散到空间,并引发气体的对流。 传导散热:机体将热量直接传导给与皮肤相接触的较冷物体的散热形式。
蒸发散热: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方式。
不感蒸发:人体处在低温环境中,即使没有汗液分泌时,皮肤和呼吸道都不断
有水分渗出而被蒸发掉。
温度习服:机体长期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逐渐产 生对环境温度的耐受现象。
第十章、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过液量称肾小球滤过
率。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有效滤过压: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水利尿:一次大量饮水1000ml以上,会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渗透性利尿:近端小管液中某些物质未被重吸收导致小管液渗透浓度升高可保
留一部分多余的水在小管内,使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释而浓度降低。因此,小管液和上皮细胞内的Na+的浓度梯度减小,从而使Na+的重吸收减少或停止。由于水的重吸收是伴随NaCl的被动吸收过程,所以导致水的重吸收减少,结果使尿量增加、NaCl排出量增多,这种情况称为渗透性利尿。
肾糖阈:当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浓缩尿:体内缺水时,终尿渗透浓度大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浓缩尿。 稀释尿:体内水过剩时,终尿渗透浓度小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稀释尿。 血浆消除率:是肝肾等的药物清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总的
药物被清除干净。
排尿反射:排尿反射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但经常在高级中枢控制下进行。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400毫升左右),膀胱内压升高到15厘米水柱(1.36厘米水柱=1毫米汞柱)以上时,膀胱被动扩张,使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受
10